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如果说2006年诸如上海卫视“我型我秀”、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央视“梦想中国”之类的全民造星运动把中国青少年带进了狂欢的沸点,那么2007年中国青少年娱乐的焦点已渐渐被“网络恶搞”所取代。所谓网络恶搞,是指恶搞一族利用PhotoShop、Premiere等图片、视频编辑技术,借助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通过模仿电影画面、改动歌曲歌词、改变角色的形象与命运等来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创作形式,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亚文化。它体现了“无厘头”文化张扬个性、反讽社会、颠覆经典、蔑视权威、解构传统的自由精神,具有强烈的草根性、现实性和幽默感。网络恶搞最初由日本传入台湾,再经网络传到香港,继而扩散至内地。网络恶搞主要包括文字类网络恶搞、图片类网络恶搞、影视类网络恶搞、音乐类网络恶搞、游戏类网络恶搞,等等。目前,“网络恶搞”正借助于日新月异的IT技术和网络传播的高速公路大有在2007年不断蔓延之势。 一、青少年追捧网络恶搞文化的缘由 (一)网络心理学视角:自我表现,网络成名 在网络心理学中,学者们把自觉的印象控制过程称作印象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网民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在网络社会中,一些网民经常有意识地去按照一定的模式表现自己,以便给别人留下一个自己所期望的印象,以达到网络成名的目的。青少年则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通过诸如网络恶搞的极端方式,博取受众关注,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和表现欲望。诚如网络社会学家所言,互联网以其“低门槛”性给每个青少年都提供了一夜成名的机会,他们使尽浑身解数以求一夜升天的快感。在网络恶搞过程中青少年们不需要考虑人伦关怀、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崇高的道义负担,不追求修辞、构思的技巧,只求展现自我,最大限度地被人欣赏。最典型的是,网友于某(26岁)借助其恶搞作品《无间道之萨达姆秘史》在网络上迅速窜红;广东大学生“后舍男孩”从成名的市场缝隙中独辟终南捷径——借助恶搞网络视频,使用有别于正统的夸张风格,吸引网民眼球,同样一举成名。当然,也有人说恶搞一族借此成名的手法太俗气了,偏离了主流文化的方向。但笔者以为,虽不能说他们是“大俗即大雅”这一理论的忠实实践者,更不好说他们是一场“勇敢者”游戏的成功典范,然而他确确实实成名了,还受到了青少年的疯狂追捧,他们通过网络自我表现的方式迎合了广大青少年网友的“自我表现”、“反智主义”和“逆反心理”。大部分网络ID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有思想的青少年,在IT业急速狂飙的今天,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已经和他们的上一辈产生了显著差异,当代青少年比他们父辈更有个性、更有主见,他们不再人云亦云,他们甚至振臂高呼“后喻时代”的到来。这些都充分说明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存在问题,充分折射出当代部分青少年过于追求自身价值、自我满足、急功近利的病态网络心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同时,从道德的网络社会作用与社会约束力来看,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当事人的责任感与道德意识下降,“反正没人知道我是谁”,甚至“恶名越大越有影响,效果越好”,就像中国的明星在网上被骂的越凶就越红,身价就越高,因此,许多青少年不考虑行为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后果,恶搞不止。 (二)大众传播学视角:精神需求,娱乐至上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有其大众传播学基础,借助网络传播的“恶搞”现象当然也不例外。美国学者赖特认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娱乐。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1)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环境监测: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3)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该采取什么样的反应;(4)提供娱乐:这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功能。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恶搞作为网络传播的一种亚文化,体现了网络传播的娱乐与消遣功能,青少年在“恶搞”过程中自得其乐,受众在接受“恶搞”作品的过程中享受娱乐。娱乐是人类的天性,属于人类精神追求的范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青少年压力与困惑增多,网络恶搞的出现为青少年提供了缓解学习紧张心理、转移和释放不良情绪的新途径。网络恶搞似乎已逐渐成为了青少年之间的一种共同话语,它给青少年一种期盼、一种依赖,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一种愉悦感。当然,大众娱乐不等于流俗媚俗,娱乐要讲究健康与品味。 (三)哲学视角:颠覆经典,解构传统 席卷全球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倡导标新立异、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反讽社会的自由精神。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主张以“解构”的“战略”颠覆传统本体论固有的二元对立,主张取消本体论;后现代主义思潮提倡多元性反对同一性,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取代确定性,用边缘性与破碎性取代中心性,他们把同一性思维视为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非整体性”、“非中心性”、“不确定性”,等等,以非理性即否定、消解、颠覆等功能性的因素来反对理性主义。所以,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反主流、反权威、反中心、反理性的,是对传统的批判和否定,也是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随着网络的发展,青少年上网群体的扩大,一种后现代的无厘头现象迅即充斥其间。这种被某些人斥为浅薄、浮躁、无聊、庸俗的网络恶搞作品,在青少年眼里正是对正统和主流的快意反叛,是对那些“迂腐虚伪”、“墨守成规”、“崇高的主流和正统”的决裂和抗拒。青少年又具有求新、求异、求变的个性特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创作出大量的网络恶搞作品以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这种个性心理在虚幻的网络世界得到急速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