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的 1.本研究是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共青团中央青少年与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与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2006-2007年度项目的研究内容之一,主要是为了探讨未成年人价值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教育途径,为青少年教育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依据。 2.未成年人的学习观是未成年人价值观的一种,弄清其表现形式和主要特点有助于教育决策。 二、研究方法 1.调查采用问卷式为主,问卷当场发放、填写、回收。 2.访谈、座谈辅助。把本次所调查统计的数据、访谈、座谈材料、研究文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数据支持,使本研究能够丰满一些。 3.基于安徽省省情考虑,覆盖省内发达、欠发达和较落后的地区,本次调查共选取了8个城市:合肥、芜湖(含农村)、马鞍山、淮北、巢湖(含农村)、安庆、黄山(含农村)、宣城(含农村)。 三、样本分布及回收情况 1.共发放问卷2500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2426份,有效率为97.04%,符合社会调查对样本有效率的要求。合肥市:200份;芜湖市(含农村):200份;马鞍山市:200份;淮北市:200份;巢湖市(含农村):200份;安庆市:500份;黄山市(含农村):500份;宣城市(含农村):500份。 2.城市与农村分布。发放:城市未成年人1790名,占71.6%,农村未成年人710名,占28.4%;回收:城市未成年人1744份,占71.89%,农村未成年人682份,占28.11%。 3.男未成年人与女未成年人分布。发放:男未成年人1475名,占59%,女未成年人1025名,占41%;回收:男未成年人1414份,占58.29%,女未成年人1012份,占41.71%。 4.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分布。重点中学6所,普通中学10所。发放:重点中学未成年人880名,占35.2%,普通中学未成年人1620名,占64.8%;回收:重点中学未成年人862名,占35.53%,普通中学未成年人1564份,占64.47%。 5.54名访谈对象全是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年龄在10~17岁之间,其中男性31名,占57.4%,女性23名,占42.6%。 6.调研期间在相关中学先后召开小型座谈会6次,参加82人次。 四、结果与分析 未成年人的学习观指的是未成年人对学习目的、学习理想、学习动机、学习实践、学习态度等的看法与观点。 (一)现状分析 1.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目的是未成年人人生目的的分支。事实证明,很多未成年人对人生的意义并不十分了解,尚处在朦胧状态,学习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自然的人生方式,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追求。未成年人对学习目的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涉及“为祖国”,“为社会”,从小的方面来看,主要涉及“为父母”,“为自己”。本次调查中发现,未成年人认为学习是“为自己”的比例最高,占22.42%,排在第二位的是“为父母”,占13.23%,这种为个人的认识,不能说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但与社会的预期应该说是有一定差距的(见表1)。社会的预期是期望未成年人要为国家学习,要为社会学习,将来为国家为社会效力,目前未成年人的选择尽管不很确定,以后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毕竟这是他们在调查中作出的选择,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他们内心的价值取向。
2.学习理想的表达。学习理想是未成年人的人生理想之一,也可以说是未成年人的主要理想。理想在未成年人学习上的表现是“长大后最想干什么”。调查显示,最想“干大事”的选择率最高,占被调查的未成年人总数的23.49%(见表2)。可以这样说,这部分未成年人的学习理想是他们雄心壮志的表达,能干大事是人生的一种理想追求,现实中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干大事,即使是有雄心壮志,在实际中奋力拼搏也未必能够如愿。
3.所呈现的学习状态。未成年人的学习状态是一种节奏感较强而又有基本规律的生活状态,比起同是学习阶段的成年人而言,他们的状态显得过于紧张。 (1)学习的苦乐观实际上是人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未成年人会经常享受学习上的快乐,也会经常遇到学习上的苦恼,于是形成学习上的苦乐观。 学习上的愉悦自不待说,学习上的苦恼却让人关注。与其它苦恼相似,学习上的苦恼也分层次。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到未成年人“学习上最苦恼的是”时,“成绩差”排在选序的首位(见表3)很正常,在学习方面未成年人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应该摆在日常生活的主要位置,如果学习搞不上去,成绩不理想或者很差,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也与自己的前途紧密相关,表明未成年人非常在意成绩的好坏。其实,未成年人学习上的苦乐观与其本人的自尊心有密切关系,为学习成绩不好而感到苦恼,是其自尊心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