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知识群体青年时期价值观变迁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庆真,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社会学系。(510275)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乡村青年知识分子是乡村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属于乡村社会中的知识精英阶层;它与现实的乡村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公共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社会变迁与阶层意识延续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时期的乡村青年知识群体。关于这个研究对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从时间跨度来说,本文的研究对象涉及三个不同时期的知识群体:第一个时期是建国前后出生、在文革期间受过打击、平反后在乡村基层政府部门和当地中、小学校工作,大部分目前已离、退休或接近退休,目前或曾经长期居住在村里被村民公认为“读过书”并有一定影响的知识群体;第二个时期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国家恢复中、高考以后第一批入读高中、师范或中专而毕业后回到乡村工作长期居住在村庄的知识群体①;第三个时期是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读过高中、中专、师范并回乡村工作长期居住在村庄的知识群体。之所以作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划分,是因为我国的乡村社会在这三个不同时期分别经历了乡村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启动、其它领域改革的艰难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启动和推进等政策背景影响下较为深刻和明显的社会变迁。二是从群体的年龄特征来说,我们将研究对象主要界定为青年群体。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青年群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年龄段的限制。在研究中,研究对象将涉及不同时期的青年知识群体,因此若将他们放在当前的社会时空下来看,他们则属于不同年龄段,有的甚至已经步入中老年。但由于本文的研究主题是青年知识群体的“公”之观念与建构乡村公共空间的意义,并且重在研究他们处于青年时期的观念和行为,而不是目前年龄段的状况。三是从群体的社会特征来说,我们将研究对象界定为知识群体。之所以这么界定是与前面所述的关于乡村知识群体在乡村所发挥的功能及其群体特质有关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知识群体”并不完全局限于职业的概念内涵,主要是指其在乡村社会所具有的文化层次和社会特征而言的。因此,研究中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别进入研究对象的标准,即被村民们所公认为“读过书”的人。

      二、三代知识群体青年时期价值观的测量

      本研究所选取的个案是位于黄淮平原腹地的一个村庄——皖北的汪村。它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中原地区类型的村庄。该村的突出特征就是村庄的传统权威已经消解,而与现代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因缺乏生长的基础而无从建立,村集体能力很弱,村委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但其民间力量形成不同的派系分散在各村民小组中。这些派系都有一两个核心人物,经调查发现,他们都是不同时期被村民认为“读过书的人”。他们常常被所在“片”的村民公认为“有能力的人”。

      

      本研究将研究对象根据时代特征的差异分为三代不同的青年知识群体②:第一代为建国前后出生、在文革期间受过打击、平反后在乡村基层政府部门和当地中、小学校工作,大部分目前已离、退休或接近退休,目前或曾经长期居住在村里被村民公认为“读过书”并有一定影响的知识群体,共计29人,其中11人已离开村庄;第二代为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国家恢复中、高考以后第一批入读高中、师范或中专而毕业后回到乡村工作长期居住在村庄的知识群体,全村共有31人③;第三代为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读过高中、中专、师范并回乡村工作长期居住在村庄的知识群体,共计67人④。

      由于对第一代和第二代知识群体的价值观和个人经历要进行回忆性的追述,因此,对这两个群体主要以访谈的形式,分两期进行,由于部分研究对象调查时远在外地无法访谈,因此,这两个群体实际访谈获得资料的个案数分别为18人和23人,共计41人。其余均以亲属、知情者、村民和同期群体访谈等侧面方式作访谈记录。第三代知识群体由于人数众多,除了对其中目前在村庄有一定影响的17人进行深度访谈外,其余均以量表的方式进行态度测量。同时,为了对知识群体的观念和行为更全面的认识,调查中还采取访问部分村干部、村庄掌故者和部分知情村民等辅助手段收集资料。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汇总和分类,得到如下关于三代知识群体青年时期主流价值观及“公”之观念特征的比较表格。见表1:

      为了测量三代知识群体“公”的观念和对“公共领域”事务的态度,我们设计了如下量表:用该量表对目前在村的三代知识群体共计108人(第一代18人;第二代23人;第三代67人)进行测量,然后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均值和标准差的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注:问题序号分别是:(1)以“公”为荣,奉“公”为道德至上。(2)当“公”与“私”发生矛盾时宁愿牺牲“私”之利益以获得好评。(3)为大家办事,即使牺牲自己利益也认为有意义。(4)自己的能力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被认为是个人最有意义的事情。(5)为解决别人的一次矛盾即使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6)如果能给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累一点也愿意去做。(7)如果有机会成为村干部,我愿意用自己的想法去做,不会屈从于上面政府的压力。(8)遇到村里没有人管的事情自己负起一份责任或过问一下总比不管的好,尽管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9)能替那些没有能力的人说句公道话即使招来一些麻烦也是值得的。(10)积善养德比什么都重要,即使为它吃点亏,也认为是值得的。(11)现在社会很复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12)别人都不管的事自己没有必要管,因为你管了也不落好。(13)人还是应该学会保护自己,有麻烦的地方少涉入的好。(14)现在当干部的也不好当,即使有机会或有人推荐也不愿意去干。(15)当村干部没有好处,谁也不愿意去干,纯粹讲奉献,那是扯淡。(16)在农村,光有文化,没有权,没有钱,也没多大用。(17)当老师的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管多了会给自己惹麻烦。(18)有本事还是去外面闯,在村子里再有能耐也不会怎样。(19)其实真正让大家信服的还是要有钱,你有钱了,即使你没什么文化,别人也听你的。(20)现在的人都只顾自己,谁也管不了谁,所以,想让大家听某一个人的几乎不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