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青年就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作 者:
林燕 

作者简介:
林燕,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山西 太原 030012 林燕(1959—),女,上海市人,教授,主要研究世界古代史和德国史。

原文出处: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德国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上的主要经验是做好就业政策的系统整合,集中地表现为健全的就业法规体系、完备的职业指导体系和严密的职业培训体系。借鉴德国的青年就业政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应该在进一步完善青年就业法规、加强青年就业指导培训、加强社会力量的整合以及建立鼓励创业的机制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02(2006)04—0011—05

      一、德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青年就业情况大体比较

      自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就业一直就是困扰人类社会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在经济发展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青年就业问题更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国际劳工组织2004年发布的《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显示,世界各国的青年失业人数比10年前上升了26.8%,失业率在2003年达到14.4%。联合国秘书长2003年世界青年报告指出,在全世界失业人口中,青年占49%,青年失业率是成年人的2~3倍[1]。因此,对各国政府来说,解决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并且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涉及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福祉。

      尽管德国“低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经济格局呈现继续积重的态势”[2],但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方面,德国的青年失业率一直被控制在较低水平,因而德国的青年就业政策在国际上常被视为成功的典范。下表为国际劳工组织1998年的统计:

      部分发达国家青年失业率(1998)

      国家 失业率(%)

      国家失业率(%)

      国家失业率(%)

      比利时30.6荷兰14.1丹麦7.3

      葡萄牙14.0法国24.3西班牙 46.0

      德国 7.9 英国19.5希腊21.8

      澳大利亚 19.7爱尔兰 28.0加拿大 19.8

      意大利31.5美国18.4

      资料来源:www.ybc.org.cn

      但近几年,由于受全球经济持续滑坡的影响,德国的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18~25岁待业青年的百分比已由1998年的7.9%上升为2002年的9.5%和2003年的10.5%。尽管如此,德国青年的失业率仍然是比较低的。以2003年为例,全球青年失业率为14.4%,美国为12.4%。[3] 研究德国青年就业政策,对同样处于经济发展全球化、一体化背景并受青年就业问题困扰的我国来说,无疑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二、德国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主要经验

      青年就业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解决青年就业问题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方针、制度及实践纲领的总和,其中也包括执行和实践这些法律、法规、方针、纲领的职业指导体系、培训体系及实施的方式和途径。就业问题本身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社会各系统的整合。对于各国政府来说,虽然坚持系统整合一直是基本的思路,但具体到实践中,如何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做到整合得富有成效,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大体来说,德国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健全的就业法规体系

      在德国,青年就业首先在法律法规上得到较为系统的保障,这种保障是以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劳动保护等与青年就业密切相关的重大方面为基础,构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青年就业扶助体系。早在1969年,当时的联邦德国就颁布了《职业教育和培训法案》;1976年,根据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德国颁布了《培训岗位促进法》;1981年,为了将职业教育研究与职业教育管理和规划相联系,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促进法》;为了改善对青年人的劳动保护并提供相应的就业咨询指导,德国还先后颁布了《青年人劳动保护法》、《联邦社会援助法案》、《儿童与青年服务法案》等一系列与就业相关的法规。这些法规的颁布,使青年就业项目的实施以及就业前的培训成为一种专门性、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也成为历届政府执政期间必须考虑的要务,例如1988年施罗德“红绿联盟”政府上台之初,就把“同失业作斗争和强化经济”作为指正第一要务,以减少失业为衡量政绩的首要标准,致力于增加就业和劳工市场改革[2]。

      在制度层面上,实习制度和职业认证资格体系的建立与实施,通常被认为是德国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实习既包括进入企业后的正式训练,也包括在校期间以天或小时进行的间接训练。在德国,接受过实习训练的青年约占65%~70%。通过实施严格的实习制度,不但有利于青年劳动技能的形成,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也实现了较为成功的整合。参与实习的人数比率之所以较高,与德国权威的职业认证资格体系密切相关。这种职业认证管理非常严格,认证程序也很正规,因此在全行业中均被获得认可,对于获得了职业认证资格的青年来说,意味着获得了就业的“入门证”。这种双元培训体制把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培训内容往往就是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实习地点往往就是将来的就业单位,这样“既有助于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劳动大军,又有助于把青年失业率保持在低水平上。”[4] 更为重要的是,在德国,这些制度的实施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例如在实习项目的管理上,企业和员工代表都参与其中,共同商定培训内容和管理方式,并在其中引入了互惠机制,使各方利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在实习和职业资格认证方面,政府、社区与青年组织也积极地对其进行评估与监督。可以说,德国是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去倾力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

      (二)完备的职业指导体系

      在职业技术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过程中,职业指导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青年提高选择职业的能力,加大就业机率,而且可以帮助拓宽青年的职业发展前景。德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完备,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