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突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和成因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晶,刘焱,安徽大学法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张晶,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副总干事。

原文出处:
青少年犯罪问题

内容提要:

青少年从越轨行为的产生到步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其中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生理与心理的转变,也包括其所接触的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量的案发事实表明,身处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是非常危险的,而当前我国的青少年亚文化群开始显现泛滥之势,这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何认识与控制青少年亚文化群,如何从源头上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进而大幅度降低犯罪率,是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重要课题。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09-(2006)06-018-05

      一、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

      文化,是同一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一种生存习惯的积淀。在社会生活中,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而犯罪恰恰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行为表现,可以说,文化与犯罪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老一辈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曾指出:“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异变”。在一个相对领域内的主文化群体中,有为社会所认可的主文化,就必然有只有为部分群体才认可的亚文化,有促进社会稳定的同质文化,就必然有扰乱安宁的异质文化,当特定个体深受亚文化、异质文化的熏染,其行为必然会违反多数人所认可的主文化,而在行为上呈现出反社会性。当法律将这种行为加以禁止性规定时,便成为犯罪。在观察青少年犯罪过程中,我们看到青少年亚文化群对青少年犯罪的动态作用力,比起一般的成年人犯罪,更显突出。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存在、发展,以及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观察社会上大量存在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基础上,我们归纳出以下青少年亚文化群的特征:

      1.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先在性。青少年亚文化群虽然是由青少年组成的一个特定群体,但就亚文化的种类本身来看,真正由青少年自发形成的并不多见。由于青少年的生活阅历、想象力和实际能够付诸实践的创造力与具有一定生活、工作经历的成年人相比,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青少年很难自己创造出非常独特的亚文化种类,他们在形成亚文化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在学习、借鉴成年人已有的文化。当然,传统的、主流的文化一般是不被追逐,因为一方面那样只会使一些青少年感到生活平淡、没有创造力和激情,体现不出新一代人的独特性;另一方面通过顺应主流文化取得成功和社会的尊重需要更多的家庭背景和不断的自身努力,这是部分青少年所不具备的条件同时也不愿意吃的苦。故而,易于为青少年所喜爱、推崇的亚文化种类必然是那些已存在于社会当中,有少部分成年人偏爱、令多数一般人感觉到不可思议、想试一下而不敢去尝试的因而也就当然不会为社会所认可的异种文化,融入这样的文化体会令那些青少年感受到另一种成功、同时也会在亚文化群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这部分异种文化,青少年会很敏锐地捕捉到,甚至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也会进行一些细节上的改变。比如现代社会中的迪斯科文化、派对文化、一夜情文化、网络论坛文化(包括一般的博客、聊天室、色情论坛等)、帮派文化(包括因职业形成的如盗窃团伙、因生活爱好形成的如飙车一族)等等。这些亚文化甚至反文化没有哪个一开始就是由青少年创造出来的,主要都是由成年人设计(当然更多的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而在产生后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参与其中。① 之所以要表明青少年亚文化先存在于投身于其中的青少年之前,主要是阐明青少年亚文化并不能通过管制青少年本身的方法去消除,因为它们大多数不是青少年创造的。但是,在这些亚文化诱引大批青少年步入之前以及青少年步入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而不要等到他们已经步入了亚文化群,实施了越轨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之后,再来考察反思这个亚文化的形成、发展。中国当前正处于与世界接轨的文化开放、文化多元化阶段,各种异种文化也会从世界各地大批涌入、或在本土滋生,故而对于一些看上去只有极少部分人偏爱的亚文化、反文化,青少年犯罪防控者们都要严密关注,特别是当有一些青少年对某种文化种类反映出积极支持、愿意参与其中的态度和趋势时。当然,对不同的文化我们要敢于果断地区分处理,对于多数可以与主流文化并存、对社会不会有较大危害的亚文化,我们应积极疏导,采取各种间接方法监督其发展,并注意善意地提醒参与其中的青少年;对于完全违反人类生活规则、对社会有严重危害性的反文化以及一部分不符合特定历史状态的亚文化,要坚决予以打击,从发现苗头时就要果断出手,不能等这种文化滋生、蔓延开后才开始“严打”,那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2.青少年亚文化群反理性、崇尚感观享受。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与世界不仅具有感性关系,更具有理性关系。正是由于人类的理性思维,地球上才能出现由人建立的国家领域,人们才能创制出抽象的法律制度(或曰社会规则)使人们在一定领域内和睦地生活、繁衍。在正常的学校教育中,社会给青少年灌输了太多的理性思维的要求,青少年每天的学习、定期的考试无不是重复、演练、改进自己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这会让一部分青少年产生不适,而一些本来天生或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就不善于学习逻辑演算、推理的青少年更是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需要理性思维的锻炼,但究竟他们更需要的是感性刺激还是理性刺激,是因人而异的。社会将对青少年感性需要给予的责任从学校推给了青少年的家庭(学校主要关注的是讲课和升学率),当青少年的家庭尤其是父母不能很好地做好相应的工作时(原因很多,如单亲家庭、不良父母不懂得给予孩子合理的感性需要等),青少年就会主动另寻他径来满足这种正常的需要。亚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崇尚感性、感观享受,反对严肃的理性。亚文化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给人以感观刺激,令人激动、疯狂,获得神经末梢的刺激享受。许多青少年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成功、感动的感觉(包括发自自身的喜爱和被他人认同的感觉),在学校和家里都处于一种持续麻木的状态之中,一旦遭遇到亚文化,很容易被其吸引,甚至产生一种久违了的感觉。在亚文化群中,大家又互相学习、模仿,加上缺少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理性监管,更易造成感观刺激的泛滥。故而,亚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大批的青少年于其中并乐此不疲,是与其固有的特性和青少年当前的遭遇分不开的。我们不能一味指责青少年自甘堕落,不好好学习,沉浸在亚文化群中混日子,而应当认真分析为什么一种亚文化能迅速的吸引大批青少年,它到底迎合了青少年什么需求,这种需求为什么青少年在正常的生活中缺失了?在矛盾存在的认识基础上,我们知道人的感性和理性需求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人的身体特质不同,有些人可能偏向于前者,有些人偏向于后者。但是我们当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青少年的这些需要给单一化了,单一成了阿拉伯数字(考试成绩),现在这种状况仍在继续,更大的问题是,这种理论上非常重要的数字(考试成绩)其现实意义究竟有多大。也就是说,在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培养有不同需要的青少年走不同的人生道路,如何合理地满足他们的感性需要,如何确立不同的评价、认同标准(而不是考最高分的就是第一名,就是优秀的学生),这是教育学、国家公共政策决策方面需要加紧研讨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