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经济开发区居民就业问题研究

作 者:
林虎 

作者简介:
林虎 海南洋浦管理局

原文出处:
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6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摘要] 洋浦开发区30平方公里土地出让给外商后,洋浦面临着3万多居民就业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本文提出了如下原则和对策:因人、因地、因行业制宜的原则;“一业综合开发四业全面发展”、创建新的“合作社”、招商引资和加强居民就业组织领导等对策。

      [关键词] 洋浦开发区 保税区 出口加工区 居民就业

      前言

      洋浦经济开发区位于海南省西北部,面积约30平方公里,享有天然避风良港的美称,是199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一个最新型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洋浦开发区的发展目标是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建设成拥有40万人口(常住人口25万,暂住人口15万),年产值600亿元,以技术先进的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相应发展的现代化、外向型新兴海滨城市。它将成为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重心”,并对北部湾经济圈产生强大的辐射效能。

      但是,洋浦经济开发区一开始建设就面临着与其它开发区不同的困难,即开发区30平方公里土地征用后,农民失去全部农业用地,14000多个农业劳动力立即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如何使这些居民充分就业,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资源,迫切需要研究解决。朱镕基副总理于1993年9月10日在洋浦开发区考察后指出:“27000人的问题,关键是从现在开始规划,逐步安置、有条有理地安置。开发区政府要赶快制定一个比过去详细得多的安置劳动力的计划”。他又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发展生产,保证洋浦开发区的生活供应这里找出路”。因此,研究洋浦经济开发区居民就业问题是非常迫切的重大课题。

      一、洋浦开发区居民就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洋浦经济开发区30平方公里的地域,由儋州市原干冲镇和三都镇的三个管区,共58个自然村组成。自古以来,洋浦半岛就是一个非常落后、闭塞、贫穷的农业地区。这里“石头多、荒地多、仙人掌多”,“水少、树少、耕地少”。出让前,整个开发区45000亩土地中,可耕地13000亩,水田960亩,其余为荒地。农作物以蕃薯、芝麻、花生、豆类为主。水产业发展不仅从事海洋捕捞业,而且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洋浦由于缺水,形成了这里贫瘠落后的农业和相对发达的渔业的生产结构。农作物产量极低,年平均亩产在50~100公斤幅度内徘徊,人均年产量55公斤。这么一点粮食,农民一家不管怎么搭配着吃、节省着吃,也过不了半年,当地农户一般都有半年左右要靠吃国家返销粮或到市场上买粮为生。

      成立开发区后,由于土地全部被征用,居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据1994年统计,全区居民共5488户,33127人;劳动力总数为14483人,其中农业人口劳动力8065人,渔业人口劳动力6418人。目前具有相对稳定的劳动职业的农业劳动力和渔业劳动力总数为5889人,约占劳动力的40.7%,其中农业劳动力就业人数为4263人,约占农业劳动力人数的52.9%,渔业劳动力就业人数为1626人,约占渔业劳动力人数的26%。从事临时性杂工和无业的为8594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9.3%。部分居民除了从事渔业生产、海陆运输、酒店餐饮、文化娱乐、机关勤杂、摆摊设点、贩运鱼货、劳务输出等生产生活外,大部分劳动力靠打石头、挖水沟、打零工维持生活。这样的生产活动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临时性和随意性。如打石头、挖水沟、运输装卸等,都属于有则干无则歇的临时性劳动,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小摊小贩、家庭加工业等行业虽然投资少,经营手段灵活,吸引了一些劳动力,但由于市场容量太小,开业与停业的随意性很大,也同样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传统的手工匠作业、家庭畜牧业等活动则属于淘汰性行业,其从业人员已有严重的危机感。二是经济收入低。据调查,除从事渔业生产和少数海上运输、汽车运输者及酒店餐饮业雇主的经济收入较丰厚之外,打石头劳动力的日均收入仅为10至15元,小商小贩的日均收入仅为10元,摩托车运输日均收入约为15元,手工匠日均收入约为30元左右。由于劳动力经济收入较低,家庭人口又较多,人均收入则更少。1992年,原干冲镇农民人均年收入为563元,三都镇则仅为390元,全区有1/3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1995年全区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到1250元左右,虽然比开发前收入将近翻两番,但比全省农村人口人均收入平均线尚低一档。

      目前,由于特殊的客观条件和一些历史原因,洋浦开发区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仍然十分困难,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用地权益与就业安置责任脱节。洋浦是我国唯一把原居民全部留在区内的开发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洋浦开发区征地性质不同于内地政府征地建厂矿办企业,可以推行“以地带人”的政策和通过所办企业本身的劳动用工需求来统一安置失去土地的农民。洋浦3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一次性出让给土地开发商,依据合同,他们只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的招商工作,并未规定他们承担安置失业农民就业的责任。安置失业居民就业的责任全压在管理局。

      第二,没有城市及企业依托。洋浦半岛地处海南岛的西北部,离海口市近200公里、三亚市300公里、儋州市60公里,既没有大中城市第三产业群体的依托,又没有大规模的国营工矿企业的支撑;既缺乏从事现代化工业建设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又没有可资利用的城市就业环境。其开发建设完全是在极为封闭、贫困、落后的农业社会基础上起步的,这在当前国内其他经济开发区是很少有的现象。

      第三,可用于安置居民转产就业的资金严重不足。外商投资成片开发30平方公里所收取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费很低,只有人民币8205.9万元,扣除青苗、树木、坟墓等赔偿费外,按现有人口计算,人均仅为1517元;按农业劳动力计算,则人均也只有4100元(据了解,国家在三峡库区实行开发性移民,每个农业劳动力的基本就业安置费为10000元)。这部分资金仅能解决居民近期在生活方面的困难,真正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

      第四,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差,缺乏新形势下转产所要求的基本技能。经调查,区内居民的文化程度与文化结构为:大学2.47%;高中3.86%;初中18.8%;小学32.63%;半文盲18.38%;文盲23.86%。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加之文化水平很低,使他们很难把握住区内现阶段出现的一些就业机会,更难以参与区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二、洋浦开发区居民就业的步骤与原则

      象洋浦这样一个一次性出让土地面积之大,需要转产就业的劳动力人数之多,而现阶段劳动市场容量之小,本地政府、集体组织以及居民个人的经济力量之弱,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资金之少,是目前国内其他开发区所没有的。但总的来说,洋浦的开发和建设是有基础的,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二是意义重大的政治优势;三是一枝独秀的政策优势;四是国内首创的开发模式优势;五是率先发挥的体制优势。所有这一切优势,都是洋浦开发区经济超常规发展的优势,同时又是解决洋浦开发区居民转产就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因此,洋浦开发区根据本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现实基础,充分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是可能的。实现较充分就业,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而且也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目标。我们将洋浦开发区居民就业率定为80%、85%和90%三个标准。并且分三步实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