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内陆开发区普遍叫苦声中,刚过五岁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却成绩骄人:招商引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引进项目达到453个。法、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开发区的主要投资者。30万辆富康轿车等一批项目相继投产,今年销售总值可达30亿元。目前,该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内陆最大的开发区,其单个项目平均引资额、每亩开发土地平均引资额等指标超过许多沿海开发区。 与其他内陆开发区一样,武汉开发区起步也比沿海晚了近10年。在开发资金、优惠政策、地缘条件等方面都比不过先进一步的沿海地区。后来者如何赶上去,在开放的大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武汉市审时度势,从本市的实际条件出发制订的对策给人以启发。 武汉开发区起步于30万辆富康(原名“神龙”)项目,而不是同时期惯常的“圈地运动”。当年,武汉市从11个省市的114个城市中,抢到“二汽”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的这一项目,并以此为龙头兴办开发区。当时看重的不仅是这个项目超过百亿元的总投资,更重要的是:富康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轿车技术先进,是雪铁龙公司1991年投放市场的新车型,因而市场广阔、前景光明;其产业带动面宽,对钢铁、机械、电子都有高质量的要求,而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武汉恰恰在这些方面有雄厚的基础和配套能力,并迫切需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再次,30万辆轿车项目有极强的辐射作用,放在哪里,哪里就必将成为轿车及零部件的生产基地。 极富吸引力的产业龙头项目,再加上武汉的区位优势,使看准中国市场的中外客商纷至沓来。汽车及零部件项目构成入区项目主体,三家汽车整车厂和32个零部件厂总投资达138亿元;大项目多,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就有25个;技术含量高,属于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进水平的工业项目占40%左右;外国投资额占工业项目总投资的83%。目前,开发区已由大规模投资期转向生产期。开工项目有64个,15家企业已经投产。到2000年,现有入区企业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15亿元,将提供税收13亿元。 武汉人称此现象为“依凤引凰”。武汉开发区工委书记陈元林说:“内地许多开发区之所以先热后冷,冷就冷在缺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优势的块头大、技术高、带动面宽的龙头项目上,一厢情愿地走‘筑巢引凤’的老路。凤不来,倒是来了一批麻雀,结果形不成产业气候。” 依“凤”固然能引“凰”,但配套设施跟不上,水土不服,引来的“凤凰”也会飞走。根据这一思路,武汉市在财力与其他内陆城市一样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12亿元重点建设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武汉开发区已先后高标准地完成了供水、排污、供电、供气、供热、通信、道路、铁路专用线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实现了“八通一平”,汽车滚装水运码头等设施也正在实施当中。神龙公司的法方负责人称:“这里完善的配套条件,为轿车项目提前投产至少节约了一年时间。”与韩国现代汽车合资的武汉万通汽车公司从建厂到投产,总共不到两年时间。外商普遍反映,这里的配套设施在中国是一流的。 如何营造好软环境?武汉市委书记钱运录明确要求:要把武汉开发区作为武汉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来抓,绝不可因小利近利竭泽而渔;开发区的一切工作为企业服务,企业是开发区的上帝。武汉市赋予开发区管委会享有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在开发区设立了公安、检察、法院、银行、税务等职能部门,并要求各部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禁止将管理变成吃拿卡要等特权。企业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满,可通过完善的投诉网络反映。武汉市市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宝江每月要听取一次开发区企业的意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开发区管委会还定期到企业现场办公,发现矛盾,及时解决,发现不正之风,及时通报处理。 目前,入区的可口可乐、英国皮尔金顿等国际大公司都表示要在这里追加投资,迄今开发区还没有发生一起扯皮撤资的现象。开发区管理部门的周到服务和入区企业的良好发展,已成为对外商最具说服力的吸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