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84年12月6日,是全国首批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经过11年多的艰苦奋斗,天津开发区的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已经领先于其他开发区,成为全国最好的开发区和天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极。这一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同志的题辞——“开发区大有希望”是非常英明的。 随着国家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天津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然而,对天津开发区来说,天津市政府1994年提出的“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宏伟目标,意味着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探讨天津开发区在滨海新区应具有什么样的战略地位,确定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现实的重要意义。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总体规划大纲》,未来滨海新区的行政辖区为2270平方公里,新城规划用地为350平方公里。天津市政府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以天津新港、天津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为骨架,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一个以外向型新兴产业为主导、以自由港区为发展方向的国际化经济新区。到2003年,滨海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额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要分别达到460亿元、2000亿元和32亿美元,均占当时全市同类指标的40%。滨海新区的建设指导方针是“统一规划、分区分步实施”。 从建区到1995年底,天津开发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54.95亿元,实现利润80.11亿元,出口21.77亿美元,财政收入34.18亿元,经济全面发展,各项效益指标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50%以上。尤其是1990年以来,天津开发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以工业总产值为例,1990年至1995年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67.8%、140%、71.5%、119%、94%、78.74%。1996年1—5月,滨海新区的工业总产值为202亿元,天津开发区为128亿,占滨海新区的59.62%;滨海新区的外贸出口额为7.12亿美元,天津开发区为4.65亿美元,占滨海新区的65.3%;滨海新区的外商协议投资总额为9.6亿美元,天津开发区为6.8亿美元,占滨海新区的70.91%。天津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实践及成就表明: 1、天津开发区坚定不移地坚持了“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建区宗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把先进的经济体制、管理模式及发展经验向内地辐射与扩散,较好地完成了“示范”与“窗口”的作用。 2、天津开发区已形成一个新兴经济区域,并以其扩大的经济规模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在滨海新区以及天津市的经济总量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在滨海新区已形成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天津开发区已成为一个以跨国公司投资项目为主导,以制造业、加工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基地,并探索出一条在中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成功模式。 纵观全世界的工业园区,要么带动周围地区发展成为一大片城市群;要么只保持比较小的规模,成为一个封闭的园区。处于滨海新区中心位置的天津开发区,要对滨海新区、天津市,甚至环渤海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显然不能走封闭式的自我发展道路。为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极的地位,在符合天津市工业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天津开发区必须不断提高天津自身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国内外跨国公司和大企业进行战略性合作,积极引进基地型工业项目,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在滨海新区率先建立一个现代化工业基地。 天津市未来工业发展战略的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工业战略东移。市政府已经决定,今后新的工业大项目将尽可能摆放在滨海新区,已有的工业项目也要有计划地向滨海新区搬迁。对志在建立现代化工业基地的天津开发区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因为接纳了一些重要的工业项目,天津开发区的经济实力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对滨海新区的带动作用会更明显。但是,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的都市化。现代大都市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人口的聚集降低了职工的交通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发展成本。一个都市化的滨海新区,不仅能为提供广阔的工业发展用地,而且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势必对那些准备战略东移的老市区企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为此,天津开发区有必要与保税区、塘沽区共同建设滨海新区中心都市,这既是适应现代化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也是保持滨海新区经济增长极地位的需要。 天津开发区十一年多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规模外资的投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种“注入式”经济增长模式仍然可以推动天津开发区的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但是随着国家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天津开发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逐步转到常规增长阶段。根据产业经济理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区域内部,来自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因此,天津开发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新的动力源,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群。为此,天津开发区必须与国内外跨国公司和大企业进行战略性合作,积极引进基地型工业项目,引进高新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