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厦门市两个转变的几点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永辉 厦门市计委

原文出处:
经济改革与发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是厦门市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所在,它对于厦门市在二次创业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促进特区发展更上一层楼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厦门市两个转变的基本现状

      经济体制方面:(1)较之内地有一定的超前,但与发展较快的特区相比,我们的改革步伐显得稳健有余、开拓不足。这样,在特区二次创业中,国家已明确允许特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取向,如果我们不从认识到行动加以扭转,将会象以往没有抓住“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一样,再度失去一大机遇。(2)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几年来,我们的改革举措还仅仅停留在“以放为主”,行政手段调控经济大为弱化,这对于调动各方积极性起到一定作用。但一些配套措施还没有完善,如何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有限的资金、资源来有效调控、引导和规范整个经济活动,还没有真正找到路子,各个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还没理顺,有的交叉还比较严重,造成运作效率较低。如果我们不能在机构改革中对此加以理顺解决,对今后的发展将会继续滋生体制上的障碍。(3)对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适应能力不强,敏感性不够,决策和研究机构对国际、国内政策环境的预警质量不高;对国家政策调整特别是转轨时期的政策走向预测和分析不足,经常处于被动适应状态。(4)厦门市的计划管理体制的职能转变起步较早、步伐较快,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我们经过一年时间的调研,于1993年末完成了职能的理顺和内部机构的调整。经过几年的运转证明,这一举措是积极有效的,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其先进性体现在直接调控手段弱化,引导协调功能增强,积极促进了投资主体的换位,加大了计划的总体指导、组织规划、资金协调的力度。比如在单位建设投资规模中,我们每年协调的资金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名列前茅,但我们的项目审批又下放得最彻底,区域成片开发和县区项目在其他地区基本仍停留在限额审批上,而我们无论是基建项目还是外资项目均是自行审批。总之,从总体上说,厦门市的体制改革(包括计划部门本身)虽然较之内地有所超前,但距离市场体制改革的目标、率先建立新体制的要求以及在二次创业中努力创造与国际市场高效衔接的环境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特区建设以来,特别是“八五”期间,厦门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总体看有一定优化。(1)行业的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有较大改善,形成了比较集中的几大工业行业,这是以后我们培植四大工业支柱行业的基础。大中型企业大量增加,拥有一批资金、技术较密集的企业,掌握了全市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为今后培育成龙头企业、实施抓大放小创造了一定的条件。(2)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崭露较强竞争优势的拳头或名牌产品,特别是机械、电子、化工等行业中都出现了一批富有竞争实力的代表性产品,如装载机、叉车、摩托车、汽车、集装箱、彩电、录相机、音响、电话机、涤纶化纤、橡胶轮胎、浮法玻璃等。这些优势产品的形成,明显扭转了以往厦门小城市、小产品的形象,其中有依靠自力更生挖潜改造,也有外引内联,还有成功嫁接外资改造老企业的典范,可为厦门市今后更快地立足现有基础,通过内涵外延并举迅速扩大经济实力提供了条件和经验。(3)具有较高的经济外向度,经济增长的外向特征比较明显。在外贸进出口总值迅速扩大的同时,我们培育了一个较为灵活的外贸经营机制,培养了一支较高素质的外贸经营队伍,工业产品的出口比重和技术档次明显提高;外交投入已成为厦门市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增资扩产比例明显扩大,表明外商投资基本进入良性循环,扎根型企业越来越多,投资规模、领域、层次不断扩大和提高,跨国公司积极投资厦门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外向型经济比重的提高,对厦门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管理体制的转变和改革都有明显的促进,同时也显示出厦门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有了良好的开端。(4)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比重明显提高,城市功能有明显改善,特别是建设厦门大城市提出后,口岸服务功能凸显,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宏伟奋斗目标的确立,综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跨世纪的行动纲领,因而获得了全市人民的共识。

      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是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责权利不统一,投资饥渴症、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大量超概算仍然存在,造成近年来基本建设投资战线过长、效益下降。二是本地较好的人才优势、教育基础没有得以充分利用,产、学、研的结合机制远未形成,造成几年来尽管科技成果不少,但用于生产、建设的成果不多,常设技术市场成果交易平淡;高科技产业发展尚未进入良性循环,高科技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不到5%,低于深圳、上海等较发达地区十几个百分点;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乏力,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三是市级以下开发区统筹规划不够,功能和布局均不尽合理,摊子较大,配套能力不足。四是反映全市总体经济运行质量的一些重要指标出现下滑,如资金利税率几年来明显下降,而其他几个特区城市全部是稳中有升,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已低于银行利息,“企业为银行打工”反映比较明显;投资效果系数(即GDP增量/固定资产投资)多年来提高缓慢,仅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即5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率(即当年投资/当年GDP)已高达50%,近年来均高出全国十几个百分点。

      二、实现两转变的目标和重点

      在特区二次创业中,厦门市不仅要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而且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也要发挥示范作用,必须把推进两个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统一起来。

      两个转变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把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重塑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在“九五”期间初步建立一个高效衔接国际市场、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并能较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体制环境和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增长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一些重点支柱行业的发展基本形成集约化经营,整体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产业技术、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能源,原材料消耗有较大下降,并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走出一条高效益的集约化经济增长之路。

      到2000年,两个转变的具体目标是,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市场机制的一些重要环节按国际惯例运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由目前的45%提高到50%,一批重点企业的装备水平要达到世界90年代初期的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15%;工业物耗率由73%降为6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耗在鼓励发展重化工业、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中努力稳定在现有水平;全社会投资效果系数争取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九五”末期达到55%;工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由1.65次提高到2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