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开发区功能转换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开玉 吴树新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原文出处:
实与虚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江泽民总书记在论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时,其中第三条讲的就是:“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而且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经济新概念,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和模式,已愈来愈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联合国就曾确定1995年为社会发展研究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它既着眼于现实,又考虑到未来,强调社会、经济各种因素协调,保证社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根本特征是:1.发展;2.可持续的发展;3.面向未来的发展。这种发展观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提出的,是基于对以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等一系列难题应运而生的,它是对人类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片面发展观的历史反思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转变旧观念,而代之以符合时代特点的新观念,这种观念转变包括:应从历史上那种人与自然的对立斗争转变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一味向自然索取转变为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从只考虑眼前利益转变为考虑可持续发展,并且以未来规划现在。可持续发展观揭示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要求,是一种系统发展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为全世界所瞩目。但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一些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如经济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均资源少、人口压力大、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等。在下个世纪来临之前,我们必须加强社会发展的总体协调,形成一个建立在生活保障体系与社会协调机制基础之上的长期发展战略,减少盲目性,使现时的经济发展不以损害未来的社会整体发展为代价。我国在1992年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从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方案。这个《议程》既是对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的承诺,也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时已把这个战略思想纳入其中。

      二

      在我国的开发区建设中,同样要以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目标。

      按照可持续发展观,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要求看,开发区建设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开发区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问题有:1.由于各开发区的条件和起步时间不同,发展还很不平衡;2.数量增长过快,超过实际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有一批开发不起来,达不到预期规模和生产能力;3.质量和效益不高,投资环境特别是在“软”环境方面与国际标准仍有较大差距,项目的整体规模、水平和档次还不够,产业结构有待优化;4.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政府的职能作用没有能有效发挥,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等没有跟上;5.对所在城市和其他地区的幅射、带动作用与协调发展能力不足,有待进一步增强。

      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是多结构、多层次、多变量、多要素和多文化的有机整体,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社会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近年来,中央对特区和开发区的政策有了一些调整,各类开发区发展的动力从主要依靠减税、让利和优惠政策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自身的实力、素质和优化投资环境上来,开发区面临着必须由优惠型向功能型转换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开发区要发展,必须更新观念,以内涵为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开发区向功能型转变,使其整体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可以说是开发区的第二次创业。这就要解决好四个发展战略问题:

      1.深化改革,加强法制,促进开发区规范化发展。

      因为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所以有效地推进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开发区发展是最根本的战略。根据开发区建设的实践经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开发区要探索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优势和能量,认真在深度开发上下一番功夫。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对外开放,以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

      具体说来,要明确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中央与地方开发区之间权责关系及开发区自身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政府应抓紧制定开发区条例,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监督,从法规上明确开发区的地位和职权,逐渐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进一步完善“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模式,开发区要带头实行政企分开和企社分离,放手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现象,推进企业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促进开发区经济建设不断上台阶。

      2.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平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有效的途径是各开发区要及时地、科学地从环保角度提出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充分发挥政府在决策中的作用,以主动、超前的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现在我国的环境政策建设经多年的努力,已形成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体系,配备了一系列促进和鼓励污染防治的技术、经济政策。这些政策既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又是开发区非常宝贵的资源。开发区要充分研究利用好现有的技术、经济政策,针对经济体制转轨中实际情况,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结合实际需要和可能,制定和开发新的相应技术、经济政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