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亚太营运中心是台湾迈向21世纪,建成发达工业社会的重要政策设计。台湾建设亚太营运中心不但对岛内产业结构变化和整体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两岸经贸关系,对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也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一、台湾建立亚太营运中心的基本情况 区域营运中心,是指跨国企业在各地区的管理和决策中心,即地区总部,它是一种将跨国公司的营运决策由母国总公司中央集权式管理转变为各区域总部分权的作法。通常基于地缘和经济因素考虑,由区域中心(总部)来统筹规划该区域内各子公司的采购、生产、运销、服务、技术支援、研究开发、资讯收集的部分或全部的业务。台湾要建立亚太营运中心,即是说要争取成为许多跨国企业在亚太地区以台湾为其区域总部,各跨国公司以设在台湾的区域总部为地区中心,对分设于亚太区域内各国或地区的分公司或分厂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按照台湾政府的总体规划,亚太营运中心的建设将从促进贸易及投资自由化,减少人员进出障碍,减少资金进出限制,以及便利促进资金流通等四大方向,将台湾建设成为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塑造发展亚太营运中心的大环境,并在区域营运中心这一总体目标下,发展专业营运中心,以生产制造、货物及旅客转运与服务三大类营运活动主导,分别建设制造、海运、空运、金融、电信、媒体六大分中心。 由于台湾建立亚太营运中心主要应以大陆为腹地,两岸直接三通为基础。在目前两岸仍存在政治上的对立情绪和意识形态方面种种分歧的情况下,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要迈向更高层次,海峡两岸短期内实现三通的可能性不大。面对这种状况,为推进和加快亚太营运中心建设,台湾当局采取权宜的变通办法,首先设立境外航运中心。台湾于1995年5月4日由行政院院会通过“境外航运中心设置作业办法”。境外航运中心是指在台湾地区的国际港相关范围内,以不通关、不入境的方式,从事大陆地区输往第三地,或第三地输往大陆地区货物的“转运及与转运作业相关的航运业务。其主要原则是,在航线定位上,既不是岛内航线,也不是国际航线,而是特殊、特别的航线;在航行船舶上,交由外籍轮、权宜轮(挂外国国旗的两岸商船)进行航行;在营运范围上,限于两岸不入境、不通关的转口货物;在设置地点上,将根据航运量的需求,选定台湾的高雄或其他国际港口。逐步过渡到将转运中心拓展到加工出口区,让大陆物品在区内做简易加工,提高转运货物的经济价值,为两岸直接通商和直航做准备。 二、台湾建立亚太营运中心对浦东开发、开放的正面影响 中国在90年代的开放重点,是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自90年代初掀起浦东开发热潮至今五年来,在浦东这块5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崭新的东上海正在迅速崛起。浦东开发五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上海重振昔日雄风,建成国际性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奠定了基础。但同在东亚区域内上海要建设国际经济中心,而台湾也要建立区域营运中心,上海和台湾成为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台湾建立亚太营运中心对浦东的开发、开放,对上海建立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将产生正面和负面这双重影响。台湾建设亚太营运中心对浦东开发、开放的正面影响表现在: 1.两岸关系更趋紧密,沪台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台湾的经济命运已与大陆紧紧相连。至1994年两岸贸易总额达185亿美元,预计1995年可达200亿美元,至1994年底台湾投资大陆累计达2.5万项,协议投资总额约250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二大出口市场,台湾也成为大陆第二大投资来源地。在台湾对大陆投资中,上海以其得天独厚的经济基础和地理条件,成为大陆引进台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据台湾官方的统计资料,从1991年至1995年3月止台湾投审会共核准台商18680项,核准金额47.88亿美元,台商投资上海1242项,投资金额6.54亿美元,超过深圳而居台湾在大陆各主要城市投资首位。台湾要建设亚太营运中心,必将以大陆特别是以浦东为龙头的华东和华中地区为经济腹地,推动和促进沪台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而且,由于两岸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彼此的经济条件具有互补性,再加上密切的地缘关系及相同的文化背景,未来沪台经贸关系将会以台湾建设亚太营运中心为契机迈向持续、全面发展的崭新阶段。 2.台湾建立亚太营运中心将为上海提供一个现成的国际级转口港,有利于上海拓展对外经贸。台湾建设亚太营运中心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大规模扩建和完善高雄及其相应的港埠设施,建设亚太航运中心,并以成立境外转运中心作为迈向亚太航运中心长远规划的第一步。适应亚太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台湾将把高雄、台中等港口建成国际级大型港口,并逐步实现台湾与大陆沿海主要港口的直航。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必须大力发展世界远洋贸易,开设许多新航线。台湾建立亚太航运中心,建设多个国际级大型港口,这等于为上海不必花钱也不必耗费时间于规划与兴建上,就有一个或多个国际大港口可供利用,为上海拓展远洋转口贸易提供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