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对策构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荆州 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城市开发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为实现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厦门必须建成区域性的交通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业中心和科技教育信息中心。本文结合厦门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特点,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审时度势,探讨了厦门市在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上所应达到的高度,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以及需要做出的调整和切实努力。

      近二三年来,世界经济已结束衰退,开始走向复苏。在新的经济上升阶段中,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将迅速提高,西方国家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将宣告结束。特别是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其中,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强劲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将成为下世纪上半叶人类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页。自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城市建设中,全国已蔚然形成一股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建设热潮。

      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港口和出入境口岸,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值此世纪之交、国内外经济环境骤剧变革之际,厦门特区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因此,厦门特区也必须顺应国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和摆正发展方向和位置,采取有力的战略对策,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进行符合厦门资源禀赋和担负的特区历史使命的五大中心建设。

      一、交通中心

      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不淤不冻的深水港湾是厦门特区拥有的最大资源优势。厦门位于“漳泉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八闽之障”,是闽西南与国内沿海地区及海外各国联系的最主要通道,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南北航线和太平洋西岸诸多国际航线必经之地,具有发展为枢纽港口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

      厦门从16世纪中叶起从东南沿海数十个荒凉海岛中脱颖而出,相继取代泉州等港,到17世纪成为一个“远近贸易之都会”;到19世纪40年代被迫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当今,为了适应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需要,厦门特区必须建成我国东南部与台湾、东南亚之间的海陆空交通中心。

      1.海港建设。经过80年代的努力,现已建成8个万吨级以上东渡新港,泊位共610万吨;厦门港的货物年吞吐量已超过千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已居全国各港的第6位。但是,目前厦门港口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如港口吞吐量还不够大;港口、码头、防波堤、装卸设备距世界性港口的现代化水平相差甚远;港口与陆域的疏运条件也不通畅。以上已构成对外贸易、外资引进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还应看到,10多年前与厦门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兄弟港,如今有的吞吐量已10倍于厦门;厦门周边小港也正利用当前的大好形势急起直追,如漳州已着手兴建万吨码头,晋江市的3000吨级集装箱泊位建设也已上马,湄洲奋斗目标是建设国际货运中心。厦门港目前正面临着严重挑战和压力。为加大海港建设力度,厦门特区必须积极着手进行的工作是继续加强东渡港和海沧新港的建设;完善港口现代化、自动化的配套机械设备;增加拖船和驳船;建立港外集疏运站及加强修造船基地建设,使今后5年厦门港货物年吞吐量达到3500万吨以上;集装箱装卸能力达到100万标箱。

      2.空港建设。空港是每一个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厦门从1984年通航起,年客流量以35%以上速度递增;到去年,每天近50个航班,客流量达214万人次;在全国10大空港中位居第6位,成为全国大型机场之一,并升格为国家二类国际机场。而且,厦门首创的地方航空公司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迄今初具规模,经营效益较好,已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新阶段。空港建设今后仍须加大力度,面积要再扩大一半以上,年客流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建成多功能的综合性的航空城。同时,要抓紧以太古飞机维修中心为骨干的航空工业建设,使之能够承接各种类型飞机的维修和装配业务,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民用航空维修工业体系,使厦门机场成为全天候的大型国际机场。

      3.陆路建设。过去,厦门港口与陆域的疏运条件不畅通,城市核心区域出口太少,瓶颈多,辐射不远。现在,核心区域道路和出口通道条件已大为改善,西通道跨海大桥建设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一个贯通本岛,连接陆域的城市基础网架正在形成之中。为了发挥港口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与经济腹地联系,厦门还必须积极支持各区域间的综合运输网建设。特别是建设漳龙、梅坎铁路,打通闽粤赣三边与华中腹地的通道;建设漳潮汕深铁路,形成连结长江与珠江两个三角洲的沿海铁路通道;建设厦漳汕高速公路、福厦高速公路、漳龙赣抚汽车专用线,形成海峡西岸快速公路运输干道。

      二、贸易中心

      对外贸易是发挥厦门资源优势而形成的第一产业,也是始终推动厦门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产业。自从厦门对外贸易产生后,遂有了搭乘商船出国谋生的移民;鸦片战争以后,从厦门启程出境的华人更是迅速增加,因而形成厦门地区的华侨优势。长期以来,大批华侨相继回到厦门投资兴办各种事业,因而促进了现代城市的形成,特别是也形成了教育优势。但对外贸易可说是厦门许多地方优势的产生之源,要把厦门特区进一步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还必须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把厦门特区建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贸易中心,使它继续发挥动力产业作用。

      改革开放10多年来,厦门特区在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华侨优势、教育优势,获得前所未有的业绩。1994年,厦门特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各省市名列第14位,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名列第4位,在5个经济特区名列第2位。现在,特区的外贸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地区倾斜政策改变为产业倾斜政策。因此,厦门特区欲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建设东南沿海地区贸易中心,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创优势,采取新的对策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