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二次创业战略思考

作 者:
徐模 

作者简介:
徐模 厦门市计委

原文出处:
经济改革与发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厦门经济特区在国家和福建省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十五年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今后的15年,将是厦门经济特区实施第二次创业战略的15年。为实现到2010年把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远景目标,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迎接挑战,努力保证厦门经济特区第二次创业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第一次创业的回顾

      自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区位优势、侨台优势和政策优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高。1995年现价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0年增长16.7倍,年均递增20.6%;工业总产值384亿元,增长25.6倍,年均递增24.1%。1992年厦门市被评为全国大中型城市综合实力十强之一,1994年在全国19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万元城市中居第三位。

      创办特区以来,我市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199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0亿美元,其中出口达34.8亿美元,继续位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四位;累计批准外商投资合同达3487项,其中外商投资金额达107.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1亿美元,开业三资企业达2381家,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2%;工业出口交货产值148.6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45.8%。

      在15年的特区发展中,我们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集中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先后建成了高崎国际机场一期、东渡一、二期、厦门大桥、特区供水一期等重大基础设施及一批干路,开发建设了湖里工业区、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象屿保税区、航空城等新区,逐步推进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由创办特区前的8.8平方公里扩大到58平方公里;全市人口12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约占40%;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314万吨,集装箱达到30.9万标箱,跻身全国第五位;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348万人次,成为全国五大航空港之一。与此同时,我市在加快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15年来,特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和体育等得到较快发展。在特区迅速发展过程中,人民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6354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2665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4.7倍和11.7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城乡居民实际年收入年均增长7%。

      15年的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经验:一是坚持以工业为主,兼营商贸、金融、房地产、旅游,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二是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改善软硬投资环境并重;三是坚持以巩固发展国有经济为重点,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四是坚持以高水平、上规模建设大城市,努力推进“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城市格局;五是坚持以厦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点,推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六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特区两个文明建设双丰收。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特区第二次创业中,有待于培植几个联动性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一定经济规模的工业支柱行业,为特区经济实力的迅速扩张奠定基础;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投资运行机制,为特区全面展开跨世纪的经济建设和布局提供投资保障;有待于增强特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成为闽、粤、赣、湘邻近地区对外开放的支点和桥梁;有待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步伐,全面推进特区经济和社会实现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目标。

      二、第二次创业任务的提出

      经济特区经过了15年的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它将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央对经济特区坚持“三不变”方针,就是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提高整体素质,增创特区优势的新阶段。经济特区需要继续发展外引内联,为带动和促进全国其它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作出新的贡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对今后经济特区的发展也明确指出:“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基本政策不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些具体办法要调整和完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要培育新优势,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这些决策,对经济特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优惠型向功能型、体制型转变,加快发展,充分发挥特区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认为,这正是厦门经济特区提出第二次创业任务的背景。厦门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经济特区发展的战略方针,按照中共福建省委对厦门特区提出的要求,结合厦门实际,确定了今后15年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000年全面实现工业化,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届时的中上水平,使厦门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这就是我们二次创业的目标取向。而二次创业的战略定位,根据厦门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分析,其重心在于:一是发挥厦门港口优势,以港立市,进一步增强港口和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二是充分发挥厦门人、文、景优势,以质取胜,创各行各业“名牌”,成为在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占有一定地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三是充分发挥厦门对台的综合优势,努力构筑厦门成为我国对台交往的重要桥梁;四是充分发挥科研、教育的优势,以科教兴市,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全民素质,使厦门成为区域性的高科技基地和“教育之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