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特区创建以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成就 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农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是人口迅速增长,对外鲜活产品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增大,质量要求提高;而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和工商业发展需要,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农业资源变得更为短缺。市委、市政府采取了“首先为特区发展服务,同时为出口服务”的农业发展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农业经受住了考验和挑战,走出了一条适合深圳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1.农业产值在资源减少的状况下仍成倍增长。1979年农业总产值为1.3亿元,1995年达到23.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8倍,平均年递增6.5%。 2.鲜活产品出口量和出口值大幅度增长,已成为香港鲜活产品的重要供给基地。到1995年,我市鲜活产品出口总值达9.7亿港元,比1979年的0.67亿港元增长13.5倍。几种重要的鲜活产品在香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如蔬菜占香港市场的15—18%,鲜奶占50—60%,活鸡占45—55%,乳鸽占50—60%,淡水鱼占15—20%。 3.农业经济总收入和农民分配收入成倍增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9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1.34亿元,比1979年0.87亿元增长93.4倍,平均年递增32.9%。1995年农村人平分配收入达到4517元,比1979年的152元增长28.7倍,平均年递增23.6%。农民住房、农村文化福利设施、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等硬件建设与经济同步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文化观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生巨大转变,涌现出象南岭村、溪头村、平湖村等一批文明村和大量的文明户。 4.农业内部结构已完成从单一型农业向商品型农业的转变。建立特区前,农业实行以“粮油糖”单一结构为主的种植业农业,农村经济处于解决温饱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建立特区后,农业发展根据特区人口增长和出口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特点,确定发展鲜活商品为主要方向。十多年来,农业是最早和计划经济告别的行业,生产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主要鲜活产品的商品率都在90%以上,已基本形成了商品农业的格局。建立起了“蔬菜、水果、水产、畜牧、花卉”五大鲜活商品基地。 5.完成从家庭式的小农经营向企业化经营的过渡,形成现代化农业经营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农村经济从大锅饭式的集体经济发展到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分散式经营格局。在经济发展初期,这种分散式经营的优越性是明显的。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规模太小的矛盾就暴露出来,农业发展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家庭式经营除分散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外,家庭经营对现代化农业有较强的排他性。在家庭经营格局下,难以用现代化大生产式的手段武装农业,对现代化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难以满足。在建立经济特区后,深圳农业根据自己资源少,农业任务重的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发展企业化农业,扶持了一大批农业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自己有较多的生产基地,同时还通过多种形式联系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生产,发挥各自优势,使整体规模扩大,承受市场风险能力提高。目前全市已有农业企业360多家,大部分都有较大面积的生产基地,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从产量、产值上看,农业企业的产品占全市农产品产量、产值的70%以上,一个现代化的以企业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农业再上新台阶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 尽管建立经济特区十六年来,农业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二次创业不同于第一次农业,他是在特区发展已基本成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的基础上的创业,农业是一弱质产业,在二次创业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多,发展受到的制约因素更大。 从制约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资源变得更为短缺。建立特区经济初期,我市有耕地53.21万亩,到1995年末为6.58万亩。包括水果、花卉、水产在内的农业用地,最多的1990年为63万亩,现在不足35万亩。在今后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仍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农业的水资源也不容乐观:一是过去主要用于农业的水库水转向以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农业用淡水资源短缺,用水成本提高;二是对水产影响较大的近海水资源污染愈来愈严重,近海养殖产品单位投入产量减少,产品质量下降。从总体来看,农业资源将变得更为短缺,资源质量在不断下降。资源的变化是对我市未来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 第二,科技水平不高,直接限制了生产水平的提高。由于我市农业外延发展潜力不大,农业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为主的路子。而内涵农业实质上是科技农业,依赖于较高的科技水平。而从我市的现实看,农业科研基础较差,短期内要改善,需较大的财力投入。而从现实看,企业不可能对科研有较大的投入,因政府的财力有限,对科技的投入在短期内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水平也很难在短期内提高。从农业科技推广来看,目前市、区、镇三级都没有有效的科技推广机构,这是和现代化市场经营格局很不协调的。科技水平不高,推广机构不健全,限制了生产水平的提高,也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第三,农业投入不足,减缓了现代化的步伐。深圳农业必须走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现代化道路。农业现代化对资金投入的依赖程度较高。资金投入主要是政府支持、企业投入、银行贷款三个方面。政府支持会不断加大,但终究不会上升为主要方面;我市大部分企业是负债经营,企业正常经营运作的资金负担已十分重,要靠企业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农业也是不现实的;而银行贷款是农业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我市的银行从政策性向商业性转变的时间较早,步伐较快,这对农业企业取得贷款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农业是一弱质产业,不单承受市场风险,还要承受较大的自然风险,一次大灾害就可能使一年的经营血本无归。银行普遍不愿意为农业企业贷款。同时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以后,对农业贷款的优惠利率已取消,农业企业难以承受较高的银行贷款利率。此外,由于农业要承受较大的自然风险,使农业项目参加社会保险变得十分困难,保险企业对农业企业的保险要求要么十分苛刻,让你保险不起,要么不愿接受。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企业对农业项目的投入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