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名城”

——深圳市建成国际性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宏海 王地久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特区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在论述经济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问题时明确表述:“逐步将深圳建成‘文化交流窗口、文艺人才荟萃中心、文化产品交易基地、文化产业基地’、‘四位一体’的现代文化名城”。那么,什么是“现代文化名城”?深圳为什么要建“现代文化名城”?这一目标模式与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发展战略的关系究竟如何?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作一粗浅的回答,以就教于专家识者。

      (一)

      深圳是十分年轻的城市,在城市功能的定位上,曾经有过反复。从“出口加工区”、“自由加工区”、“边境加工区”、“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主要是着眼于其“窗口”、“实验”功能。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深圳已由一个边陲小镇变成了初具规模的新兴城市,但是由于城市功能的单一和发展方向的模糊, 限制了深圳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90年代,深圳已面临着再上新台阶的课题。在第二次创业的重要时期,深圳市委、市政府已确定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是将深圳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商贸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集观光、购物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旅游圣地”,最终将深圳建成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那么,在“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的坐标中,文化建设的模式应该如何定位呢?建立特区前,由于经济落后,深圳的文化基础薄弱,文化设施少而简陋,只有一间60年代建的戏院、一间电影院、一间新华书店和一间展览馆;文化人才奇缺,文化系统187名工作人员中只有3名大学生;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文化资源贫乏。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文化积淀,特区文化已初具雏形,但文化个性还不够鲜明;高层次文化人才不多,尤其缺少文化名人和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文艺创作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鸿篇巨著等。这些均与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形象是不相称的。有鉴于此,在1993年底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特区文化研讨会上,深圳市委领导提出将深圳建成与国际性城市目标相适应的“南国文化艺术名城”。

      初步目标虽然提出来了,但还只是一个笼统的口号,有些提法后来觉得还不太准确。譬如“南国”二字,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就文化而言,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文化艺术名城”太笼统,“艺术”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名城”的内涵是什么?究竟怎么建设?经过反复论证,在1995年3月召开的深圳市政府文化工作会议上, 市领导正式提出文化建设的战略口号——将深圳建成“现代文化名城”。

      (二)

      “现代文化名城”的口号虽然确定,但也有一部分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其中最主要的疑问是,深圳乃“经济特区”,要不要建成“现代文化名城”?

      众所周知,城市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基本功能。毫无疑问,经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特区大力发展经济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证明,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现象已越来越明显。正如美国学者奈斯比特所说:哪里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将朝那里转移。中央领导也一再强调指出,经济特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试验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深圳经济特区要建成的国际性城市,既是“经济名城”,也是“文化名城”,这是题中应有之义。

      从深圳的实际来看,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势在必行。

      首先,是深圳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的需要。从城市发展目标来看,深圳已确定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国际性城市”是多功能的,其中不能缺少文化的教育、科普、娱乐等功能;“国际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同时应该也是一个文化目标。很难想象,国际性城市能够立足于文化废墟之上。离开了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明无从谈起;同样,离开发达的文化,“国际性城市”就不能得到人们的承认。

      其次,是与香港和平竞争的战略需要。小平同志在规划深圳的发展蓝图时指出:深圳要建成社会主义的香港,不仅要有物质文明的发达,还要有精神文明的繁荣。因此,面临“九七”回归,深圳必须继续增创文化新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际上,在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方面,我们应该借鉴香港的经验。据了解,香港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也开始关注文化建设,兴建了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自80年代以来,香港政府在文化设施方面的支出,均高于政府总支出每年递增的幅度。从1984年开始,香港文化事业开支每年保持在占政府总支出的5.5%以上的水平,深圳与之相比,还存在差距。 因此,在建设“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的同时,我们必须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确定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与国际性城市相匹配的现代文化名城。

      第三,是深圳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规划就是财富”,这一口号业已得到广大深圳人的认同。15年来,深圳摒弃了“文化沙漠”的帽子。但是,因缺乏科学的文化规划而导致的教训在一个历史时期内也是存在的。面临第二次创业,深圳文化事业,应该进入有序发展阶段。也就是说,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按规划发展。规划的起点一定要高,要有战略意识。深圳具有毗邻香港、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移民汇聚等优势,比较适合建设“现代文化名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