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特区不“特”的深层原因 80年代初中央决定在东南沿海设立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验场,中央给予了特区许多在当时来说非常难得的特殊政策,使特区率先进入商品经济的前沿,这些特殊政策是特区在当时计划经济统治下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所以,当时的特区特就特在有特殊的政策允许她们去办其他地区无法办到的事情。在这种特殊政策的扶植下,经过特区人十几年的努力,深圳、珠海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 必须注意的是,国家给特区的特殊政策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所以特区被称为“经济特区”,这也说明国家在特区的改革试验只限于经济领域。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在特区试验成功之后,国家先将其扩展到沿海地区,进而推向全国。今天在特区试验成功的改革开放政策已为全国共享,大大加快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并使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展开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特区在政策上已不再有对内地城市的优越性了。同时由于特区率先发展市场经济,使其在工资、土地价格等方面远远高于内地城市,投资特区成本也就明显高于内地城市。随着特区发展速度的放慢,特区在管理上原有的活性、高效率也逐渐被新的官僚主义所取代,以致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保守倾向。因此,现在的特区不仅没有了对内地的政策优势,而且由于社会成本迅速增加和管理跟不上而呈现出对内地许多城市的相对劣势,对投资者来说,特区已不一定是最好的投资地,所以今后特区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去创造特区的新优势。 二、寻找创造特区新优势的突破口 从特区已经不“特”的事实,笔者认为,特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已经结束,特区的阶段性使命——探索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已告一段落,国家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经验来开发内地。因此从90年代开始,中央把上海浦东作为开发重点,并通过开发埔东,振兴上海来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而下一阶段特区在没有国家特殊政策扶植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现有的良好基础去创造新形势下的新优势,并寻找出创造新优势的突破口,是一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15年来,特区的经济固然发展很快,但许多妨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暴露出来了,这些妨碍因素更多的不是集中在“硬环境”上,而是集中在“软环境”,如管理的法治化、科学化、人口素质和人才等问题上。因此,特区创造新优势的突破口应该是通过改善自身的内在素质条件,即营造最佳的“软环境”。 三、对特区营造最佳软环境的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走向成熟,在外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各地经济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软环境”竞争,因为“软环境”将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笔者认为特区应着重在下面几方面去营造最佳的“软环境”。 第一、特区管理的法治化和透明度。虽然我国正在法制方面做了许多的努力和探索,但目前我国法制仍很不完备,现在社会各方面反应最为强烈的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这也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实现管理的法治化将成为各地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特区必须大力加强和完善地方立法,并与国家法律一起建立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在完善地方立法的同时,必须严格执法力度,使法律真正成为社会管理的最高准则,排除人治的做法。由于社会上存在各种腐败现象,所以引起人们对“廉政”的渴望,而实现廉政的根本措施还在法治。 加强法治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特区管理的透明度,对执法者制订一套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以保证管理者和执法者做到奉公守法,明正清廉。如果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特区管理的法治化和透明化,就能使特区在营造良好“软环境”上走在全国的前面,进而有效地促进特区新优势的形成。 第二、特区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管理决策科学化要求特区在管理上要从实际出发,特别是在特区的产业政策、经济发展长远规划等重大问题上必须经过多方严格论证,以保证关系到特区前途的各种政策。规划的可行性,合理性和超前性。以避免过于保守、止步不前或过于急躁、急功近利,因为一但这方面失误将给特区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管理决策科学化是创造特区新优势的重要因素。 第三、制订强有力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特区建设的主体是人,一个地区人口素质的高低,人才的多少,决定着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因此,特区应制订出这方面的有力政策。一方面要大力吸引国内外人才,并以各种优惠措施使他们安心在特区工作,扎根特区,而不是经济一不景气就形成大批人才回流的现象。最近苏州市出台了一项宏伟的人才计划,即“百千万人才计划”,打算在近期吸引一百名留学生、一千名外地或本地硕士以上研究生、一万名具备六级英语水平的大学生,为苏州下期的腾飞储备足够的人才,特区在这一方面也应有强有力的措施。 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的总体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人做充分准备。特区应当尽快缩短这一过程的时间,使特区在人才数量、人口素质方面尽快形成对内地的优势,这是创造并保持特区优势的强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