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加强特区与台港澳合作的意义 1.顺应世界经济新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呈现出两个新趋势:一是全球性的更加开放,促进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加速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进程。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们带来机遇和动力,而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带有排他性和保护主义性质,则给我们带来压力和挑战。在制定对外发展战略中,对于前者,我们应当向一切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扩大合作面,更好地吸收它们的资金和技术,发展进出口贸易;对于后者,我们必须重视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特别是与台港澳的合作。 2.特区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局势由对抗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形势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竞相走向开放。在亚太地区,继“四小龙”经济腾飞之后,马来西亚、泰国也紧随其后,大有成为第五、第六“小龙”之势。连近年才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越南,也迅速地赶了上来。因此,经济特区在亚太地区面对着不断增多和日益强劲的竞争对手。在国内,由于1992年后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并把上海浦东列为90年代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随着特区原先享有的独特的政策优惠优势的弱化,外商到中国投资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余地,国内各地区在吸引外来投资和销售市场方面的竞争将更趋激烈。面对国内外的挑战,特区要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与台港澳的合作,以保证特区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势头。 3.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窗口和基地作用的需要。经济特区在同内地广泛的经济联合中,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实力,而且带动了内地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首先是特区,而后扩大到内地,大陆同港澳台的合作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态势。大陆与香港的经济关系走上了快速、全面和持续发展的轨道。1978年大陆与香港的贸易额是108亿美元,到1994年达到1107亿美元,增长了10倍。在投资方面,香港是目前大陆最大的外来投资者,从1979年到1994年投资总额630亿美元,占大陆外来投资的63%。大陆与台湾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合作局面正在形成之中。1994年两岸间接贸易额达到163.3亿美元,较1990年增长5倍多。至1994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项目超过3万项,协议投资额约300亿美元。在大陆与港澳台的合作中,特区始终发挥着先行效应和桥梁作用。 4.有利于港澳的稳定和繁荣,促进两岸“三通”,实现祖国统一。港澳是大陆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大陆的改革开放,使香港成为世界著名的贸易、金融、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中国因素是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条件。澳门对中国因素的依赖程度也与日俱增。台湾的外贸顺差得益于对大陆的巨额贸易顺差。特区在同台港澳的合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特区与台港澳合作的特点 1.投资领域以工业项目为主,正不断向第三产业拓展。目前,特区已形成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的工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1994年深圳三次产业构成比重为2.46∶55.39∶42.15,珠海为5.37∶52.10∶42.53,汕头为14.17∶40.18∶45.65,厦门为5.72∶48.26∶46.02。如果参照世界银行对中等发达国家三次产业产值的有关描述,即第一产业为15%,第二产业为38—40%,第三产业为45—47%,四个特区的产业结构已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水平。台港澳财团由投石探路发展到大举进军特区,增加投入参与特区较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规模增大。1994年,深圳外商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50多个,珠海、厦门引进项目的平均投资额均在200美元以上。 2.外商投资逐年增多,外资来源多元化,但仍以台港澳资金为主。1983年,实际吸收外资深圳为1.18亿美元,厦门为0.08亿美元,珠海为0.29亿美元,汕头为0.02亿美元。到1994年,深圳为17.3亿美元,厦门为12.41亿美元,珠海为7.63亿美元,汕头为6.93亿美元,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同时外资来源向多元化发展,除台港澳外,还涉及东南亚、日本、欧、美、澳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但仍以台港澳地区为主,占利用外资总额的80%以上。“三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在特区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以1993年为例,深圳为363.6亿元,占59.5%,厦门115.8亿元,占56.46%,珠海76.6亿元,占48.38%,汕头53.7亿元,占27.14%,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区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已基本形成。五个特区以占全国领土0.35%的面积,0.8%的人口,实现了全国12%的出口额,吸收外资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在特区生产的工业品50%以上进入国际市场,特区已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富活力,最发达成熟的区域。 3.外商投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投资重点正朝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转移。特区初期多为出口加工型经济,然后逐步由以劳动密集为主转向以技术知识密集、资本密集为主。深圳逐步从以加工业为主走向以制造业为主,努力发展高新技术,面向国际市场。199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3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20%,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通讯为支柱产业,涉及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六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出现了50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拥有一批高新技术拳头产品。珠海特区从1990年起,就逐步把劳动密集型的项目转到农村和内地,将全市经济的重点转移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上来。1994年,珠海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3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