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二代经济特区

作 者:

作者简介:
方宁生 汕头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

原文出处:
特区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加速淡化,这意味着第一代经济特区正在结束,同时第二代经济特区正在开始。目前国家已基本调整了特区政策,第二代经济特区将如何发展,这是人们更为关心的问题。

      一、经济特区升级换代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常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掌握阶段性就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这里我们分析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观点。目前特区优惠政策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正是特区发展阶段性的一个明显标志:特区已经升级换代,已经从第一代进入第二代,这就是说,我国经济特区的升级换代自有本身的原因。

      第一,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从处于思想形态时起,就带有利用外资开发落后地区的初始目标,特区进行这方面的试验获得成功,就必然要向特区以外的地区扩展,去改变其他落后地区的面貌。经济特区起步后仅用3—4年时间的试验就证明了这样一点:必须把利用外资同本国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国家给予特区的优惠政策,早在特区还处于奠基阶段时,就开始扩展到特区以外的地区去。搞点特殊优惠政策,就可以收到利用外资开发本地经济的好处,内地逐渐照着特区的办法做,纷纷成立经济开发区或开发试验区,全国大开放的局面到了90年代初期已基本形成。全国大开放的局面对经济特区提出了新要求:在更高的开放层次上进行试验,为全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开放提供更新的经验,这是新一代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

      第二,以让利为特征的特区优惠政策,既有历史的进步性,又有先天性的缺陷,必须代之以新的特区政策。如前所述,特区优惠政策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结为让利,即把原来通过税收归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份利益,让给外商和特区,因而有力地吸引外商投资,促进特区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具有进步性。但是,让出的是国家利益,不可能无限期地让下去,每一项具体优惠政策都有时效,这是历史性。从根本看,让出国家利益,不能不说是一种先天性的缺陷,退出历史舞台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新的特区政策的淡化,必须从特区政策本身分析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以让利为特征的特区优惠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正表明旧一代经济特区的结束。这一点并不象有的人所说的“名存实亡”,因为经济特区旧一代的结束和新一代的开始是同时发生的。新一代特区从旧一代特区中产生,已经过5年的过渡时期,目前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进入第二代。

      第三,在低劳动成本已日益失去竞争优势的情况下,特区不可能继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商,特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重构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面对战后日益发展的新技术革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制订发展高技术产业路线,以抢占新世纪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制高点,或者推动本国、本地区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韩国和台湾的出品加工区对此极其敏感,特别是台湾的出口加工区已制订了促进产业升级的条例。我国经济特区经过15年的经营,劳动工资成本和土地成本早已上升,内地的投资成本更低,从国内市场看,经济特区已失去这方面的优势,不可能再以让利优惠来吸引外国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先前作为“三来一补”进入特区的委托加工业同样有个转型升级的问题。特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特区优惠政策的淡化、消失而升上议事日程。

      第四,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模式,不可能把经济特区推上更高的开放层次,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经济特区必须建立新的产业经营模式。特区窗口具有多功能性,首要功能是在技术方面,但是,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产业经营模式,虽然使特区很快地走上工业化道路,却由于没有提出工业技术含量的要求,而只强调工业产品的出口,使这个模式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内地出口加工业发展起来之后,特区和内地产业结构日益趋同化,特区就很难再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的作用。1994年6月江泽民考察广东时指出当前特区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大力抓好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多地发展高技术产业”,“三来一补”的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逐步向内地梯度转移和发展”,以利于特区“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这就是说,在经济特区,用新的产业经营模式代替旧的产业经营模式势在必行。经济特区最靠近世贸市场,有条件跟踪世界技术的最新发展,必须更多地发展高新技术来建立新的产业经营模式。

      二、第二代经济特区的产业经营模式

      我国5个经济特区起步有先后,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差距比较大,因此,设计第二代经济特区的产业经营模式,仍然用得上“因地制宜,注意实效,各有侧重的发展”这一原则,大体上可以作如下考虑: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特区努力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工业为基础,以高度社会化的第三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型经济,而海南特区则在上述模式中增加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这一内容,建成经济自由岛。作为省级建制的海南特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因工业化而改变,但必须经过技术改造,发展成为现代化农业,并且和先进工业构成特区经济基础。作为市级建制的其它4个特区,农业用地和农业劳动力正在迅速地转向第二、三产业,农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不过果蔬种植业和捕捞养殖业仍然会保留而且会发展,但不可能阻止第一产业下降的趋势。

      与第一代特区比较,第二代特区的产业经营模式有如下一些特点:

      1、从总体上看,在第二代特区的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工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处于先导、基础、支柱的地位,构成一个立体形态。而在第一代特区,工、商、农、牧、住宅、旅游等多种行业都处于同一个发展平面上,虽然后来确定以工业为主,也只是同一个发展平面上的主次关系。

      2、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上看,第二代特区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先导产业,突出了特区经济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这一要素,突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特区转化成生产力的方向,突出了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高于第一代特区后期提出的以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工业为主的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