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构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就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等专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不少有见地、有启发的观点。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些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有很多关于和谐的思想,但过去重视不够,学术界很少从和谐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有学者提出“和谐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和建立理论的出发点上。而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目标,和谐是其最基本的本质。消灭私有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思想是为建立和谐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有的学者从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方法论特征角度,认为他们对和谐社会的描述有四个特点:第一,从唯物史观出发,不是把和谐社会看成普遍永恒的范畴,而是具体的历史的范畴。社会有机体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社会结构,一种是社会形态。从社会结构角度,一个社会要存在下去,其经济、政治等子系统子结构必须是处于相互和谐和匹配的状态中;从社会形态讲,彻底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和冲突意义上的和谐才是社会和谐。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和谐是一个具体性的历史性的范畴,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的。第二,和谐不是道德、伦理范畴,而是经济的物质的范畴。和谐要有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和谐社会也要求生产关系的合理化,要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合理化的结合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着眼于整个社会系统,是全面的范畴,不是简单的线性范畴,涉及到多重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是人的个性、自由的充分发展。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建立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统一的哲学基础上,同一性不否认存在斗争性和对抗性。 有的学者则从认识论角度,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观和执政观上的转变。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社会观把社会看成一个大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狭义的社会观把社会看成与政治、经济、文化并列的相对独立的子系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宏观角度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广义的社会观,它没有具体地从微观上考察和提出如何调解社会现实矛盾。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在研究中都把社会看成一个大概念,政治文献中社会也是一个大概念。党中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际上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外专门提出社会建设。这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观上的变化,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形式,到微观上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解决具体的社会矛盾。 二、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也有学者认为,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主要是基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是相对于阶级社会的阶级对抗来说的。阶级社会也解放发展生产力,但其最本质的特征是:生产力有一定发展,但没有达到最高水平,这决定了其阶级关系,一部分人的发展建立在另一部分人不发展的基础上。只有阶级、剥削消灭了,压迫才会消失,人与人的和谐才有可能。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只有发展但不和谐或光有和谐但不发展,都不是社会主义,和谐和发展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会学者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针对我国当前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出现不和谐的情况提出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成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和政府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尤其是不忽视尖锐矛盾的态度和执政理念。大家一致认为,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中确实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花很长的时间,但是应该乐观地看到美好的前景,相信真理和进步的力量,增强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信心。 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是中国对世界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当代人类文明发展正面临一次新的重大转折,工业文明的发展满足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手段;但工业文明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方面的影响,即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如生态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等。同时,全球化的发展把资本主义的矛盾由内部转向国际化,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全球化一方面使人与自然出现矛盾,另一方面又造成阶级斗争国际化,整个国际关系带有阶级和斗争的色彩。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抓住了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面临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世界有很大意义。 三、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干工程就是要解决当前社会的一些突出矛盾。有的学者指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贫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保障不够;失业问题比较严重,劳资关系不协调;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医疗体制和教育体制亟待改进;腐败蔓延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社会阶层分化造成一些阶层的失落;社会治安和有组织犯罪问题严重;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影响中央的权威;民主法治建设任重道远;诚信友爱严重缺失,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人与自然不和谐等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政府应该从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