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深圳经济的“两个转变”,科技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两个转变”,必须走出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第一、所谓“只要推进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进步就能提高经济素质,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从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从生产方式上看,有外延式(主要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内涵式(主要指提高投入要素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科技水平)两种。从管理上看,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集约型经营方式重点在于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要素优化组合,实现高投入、高产出。内涵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如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科技的潜在生产能力不能充分挖掘出来,同样存在技术资源的浪费,效率也难以提高。集约型管理方式与外延式结合,提高现有物质装备、科技资源的利用率,经济同样可得到发展。两个转变中的第二个转变重点在于内涵式增长和集约型管理的结合。 不难理解,科技进步较发展高科技有更广泛的内容。科技进步除高科技的发展以外,不仅包括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过程中管理技术的改进,生产投入要素质量的提高等等,更重要的是还包括次于高新科技的适用科技的发展。只要突破原有科技的总体水平,适用科技的推广本身就标志着科技进步,虽然这种进步相对缓慢得多。 第二,所谓“只要搞好科技、人才的双引进,就能发展深圳科技”。 伴随资金引进的技术引进成为了深圳实现科技引进的主要方式。靠引进技术发展经济既不需要花大量资金去搞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又节省科学研究和成果积累所需的慢长时间,还减少对高层次研究人才的要求,无须讳言,这是深圳高新科技产业获长足发展所走的捷径。但是要真正实现深圳的两个转变,在深圳科技、经济发展已具有较雄厚基础的今天,只把眼睛盯住外来技术的引进是不够的,长期的科技引进会产生过分依赖和科技发展滞后于人甚至受制于人的弱点。难以想象一个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的现代化都市严重缺乏科技研究、开发能力。深圳应从产品和工艺开发开始,逐步开展应用研究,更多地参与从科学到技术的转移过程,提高整体科技素质。 深圳过去的人才发展可以说走了一条“外延式”的路子,人才规模扩大迅速,但人才专业结构、不同层次人才比例结构均欠合理,整体人才资源效益和作用与具有的人才规模不相适应,人才不足与人才浪费并存。引进人才同时也引进了其掌握的科技,其过程非常经济,但引进人才对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作用却十分有限,而实现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还得依赖于后者。同样也难以设想一个经济、科技发达的城市不具备雄厚的教育基础。深圳尚不具有与其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却没有一所国际性的大学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所谓“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就是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猛,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例迅速上升,这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存在大量科技含量低的企业的现实和工业企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的矛盾。深圳市市属1000多家国有企业中急需技术改造的约占65%和1994、1995两年深圳全市技改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分别仅为2.5%和2.7%,几个数据说明了这种矛盾的尖锐性。由于这种非均衡发展,抵销了大部分高新科技产业的高附加值和高生产力对整个经济系统的作用。看来,在重视高科技的同时,抓好占多数的一般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进科技的全面进步是深圳经济实现两个转变的当务之急。 第四,所谓“实现技术上的进步就能发挥科技进步效益”。 发挥科技进步效益是实现深圳经济“两个转变”的重要动力。科技进步和具体技术的突破是在各种经济制度和体制下都可实现的,但要使这种进步或突破向生产力转化,发挥其经济效益,就要求一个有效的制度环境,技术进步只是发挥科技进步效益的必要条件,而体制和经济体制才是发挥科技进步效益的充分条件。科技体制建设是推进科技进步的主要方面和全局性的问题,抓住了体制建设即抓住了科技发展的“源头”。科技的发展过程首先从资源的紧缺开始,资源紧缺产生对科技进步的强烈要求,进而产生科技发展,科技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良好的制度环境不仅能使现有的科技实现生产力的转化,更重要的是能产生推进科技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形成动力机制。深圳除了加快市场运行机制的建立,使科技发展有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环境以外,还应抓好便于资金筹集、国内外人才交流、科技产业所需物资购买、科技信息交流的环境和政策建设。特殊的科技发展政策必须与扩大对外开放度相结合,将深圳科技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