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怎么了!

——关于特区争论的背景和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不久前发生的关于经济特区的争论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影响也不限于深圳或其它经济特区。

      一、发展背景转变后的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发展始终受国内外背景的激励与约束,居首位的是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背景发生过一次重大的变化,其影响可以同当年的改革开放相比。根据“内因为主”的原则,可以将这次变化的分界线划在1992年。

      从1980年至1992年的13年间,经济特区处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从体制上看,特区受到扩权让利、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背景的框定;在对外开放上国家实施有限开放、地区倾斜,严格控制市场产业的开放度和开放领域为经济特区独领风骚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在经济发展上,受消费需求的推动,带来消费品工业的高速增长推动,中国进入“轻型化”增长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在国际上,中国引进外资的特点,在空间位置上主要依托港、澳、台,承接他们小规模、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以上构成了经济特区发展第一阶段的背景。政策倾斜使特区的资金回报率大大高于其它地区,对国内外资金形成强大的吸引力。组建特区以来,全国各地到深圳市兴办的企业近8000家,近1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资本和77.1亿美元的外资流向深圳。资本和人才的大量汇集,使深圳经济迅速发展。处于艰难奋斗中的香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产业适逢其时,大量进入深圳,深圳引进的境外资金中80%来自香港。这就是深圳何以比珠海、汕头、厦门等特区发展快的关键因素,也是深圳至今一再强调的“区位优势”。

      中共十三大及十三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发展和开放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经济特区发展背景与上一阶段相比,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经济特区面临重大挑战。这些变化主要有:

      1、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的展开,使原有经济特区进行的“指导性计划下的市场调节”的实验的重要性骤然下降,已经取得的体制创新的成绩,在新的体制目标沔也显得软弱无助,缺乏代表性。在全国共建市场经济取代了经济特区试建“新体制”的形势下,在逻辑上其他地区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做到后来居上。体制变换使特区失去“特”的客观环境。

      2、全国开放格局的形成使目前形式的经济特区面临严峻挑战。首先,实施特殊政策与措施的“时间差”正在缩小,特区先行一步造成的优势和功效将减少或丧失。其特殊政策与措施的“特殊”程度正在降低。随着改革的普遍化,开放的全方位推进,改革开放政策与措施的内容正趋向一致,有些地区还实施更灵活、更开放和力度更大的政策。特区措施内容上的“特”已经淡化。其三,特区实施特殊政策与措施的相对环境优势正在失去,一些拥有优良改革环境的非特区更具开放优势,而特区的投资环境却在退化,投资回报率的相对水平也正下降。总之,全面开放表明,不再有改革开放的“死角”。过去使特区在改革开放时序上明显先行一步,在改革开放内容上彻底一些的客观基础条件也已经丧失。

      3、我国积极争取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继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此,相关的国际性规则,其中大部分是联通世界市场的市场经济通行规则,必须得到遵循。中国政府也加快了按照关贸总协定的要求修订外贸、外经政策体系的工作,为入关作准备。过去实行地区倾斜政策,对经济特区实施的优惠政策,将被迫取消或减让。按照关贸总协定统一国内地区差别政策的规定,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将被迫取消或者减让。按照公平交易原则,国家对经济特区企业的扶持、对出口企业的优惠都将被禁止。尽管我国有人写文章一再“论证”,特区的优惠政策不违背“关贸”的国民待遇原则。但是,在中国“复关”的谈判桌上,经济特区已成为西方大国阻挠我国“复关”的一个借口。推论代替不了现实,“复关”使经济特区难以“特”下去。

      4、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变,由八十年代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推动型经济增长,进入以重化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推动型经济增长阶段。这几年,即使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时,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重点建设项目所受的影响也不大。这几类产品在1992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持续高速增长,反映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中国工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九十年代的重工业化态势是以中国城市化发展为背景的,是城市化推动的经济增长型。原来以轻型化结构为支撑形成的区域优势、区域分工、资本配置和流向,开始发生变化。过去与经济特区发生协作关系的一些地区、企业,已将目光和资源移向广东的以北省市,上百亿资金流出特区。外资也出现北上,甚至远走东南亚。香港《华尔街日报》(1995.11.6)在评论5年前兴建、每年生产价值2000万至2500万美元铜电缆、属于澳大利亚太平洋邓洛普有限公司的Olex电缆厂最近将设备由深圳搬到斯里兰卡和印尼时说,“这一举动反映出设在位于香港正北的深圳做生意的外国投资者,越来越不再迷恋该特区”。未来的岁月里,那些具有较好重化工工业基础的地区,在改革开放之中,将具有较大优势。近两三年,长江流域成为港、台资本和跨国公司钟情之地,就是这种背景作用的结果。1995年1至7月,广东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工业总产值增长22.2%,居江、浙之后,经济跌入近年来最低谷。也是新经济增长阶段中合乎规律的结果。

      综合以上的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现存的“特区不特”的说法,或者退一步说,是昭示着目前许多人担心的一个可能出现的后果:特区将不再“特”。这不仅包括这样的涵义:很难再找得特别的改革措施给经济特区。也包括这样的内容:经济特区难以象前年那样在整个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和有力的促进作用。后者是人们担心的真意所在,因为它决定着经济特区的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