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开发区是怎样拓展与转换传统自由港贸易功能的

作 者:
庄峻 

作者简介:
庄峻 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原文出处:
世界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由港是世界经济特区的早期形式,又称免税港或自由口岸,是指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豁免关税进出的港口。这种港口划在一国(或地区)关税国境之外,境外商品除进港时免缴关税外,还可在港内自由改装、加工、拣选、长期储存或销售。外国商品只是在从自由港进入所在国海关管制区时方须纳税。但外国船舶进出口时应遵守主权国家的有关环保、移民、治安等政策和法规。

      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及19世纪世界海运、贸易及金融中心,英国形形色色的自由港遍布四大洋。至今在英国本土还保留着面临英吉利海峡的南安普敦、肖哈姆、通向大西洋的威尔士加的夫等6个自由港。其中最为著名及成功的是地处西海岸中部的利物浦自由港。英国曾是自由港形式的积极倡议支持者之一。在世界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刻,英国自由港发展轨迹上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各开发区又是怎样拓展与转换传统自由港的贸易功能,本文拟略作介绍与分析。

      一、传统自由港模式及其功能的全面萎缩

      传统自由港模式主要功能有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区内加工等。这些功能的出色发挥曾使传统型自由港在促进世界贸易交往与发展的历史上功不可没。

      然而,随着战后国际贸易的突飞猛进及新技术革命时代的来临,历时数百年的自由港传统模式日益呈现出一系列“不合理”性。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导致。

      1.“无纸贸易”(EDI)方式的发展。EDI即以电子数据交换取代传统的纸张契约方式来实施国际贸易,是一种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的新型交易手段。它使贸易双方或数方可以远隔千万里,通过电子传媒完成搓商洽谈,敲定要约,拍板成交,货币交割等全套程序(至于EDI报关即“金关”工程仅是其中一个程序性环节)。它省时省力,快速高效的优点使得传统的面对面谈判方式不免有点自叹不如,这也使以往贸易对手相约赶到“自由港”内碰头聚商的必要性与积极性大为消退。

      2.“无仓储生产”(NSP)构想的逐步推行。无仓储生产的设想并非今日才有,哪一个生产厂商不想让自己的产品能从制造车间直接走进销售环节,以存储的零成本而促进总成本的极小化。但这一设想只有当信息时代的到来才能变成现实。在信息时代,从事“国际产品”生产的各大跨国公司及垄断厂商对全世界各“目标市场”供需动态及促销机会估测的精确程度,即使与军事战役计划相比也毫不逊色。由此可见,企图通过保税仓储套取销售价格落差的投机储存,也会由于国际市场的预警及期货机制日益完善而风险大增。因而在这一趋势之下,传统自由港内外的“城堡”似的众多保税仓库已难以维系。

      3.“国际贸易轻型化”(W/V)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自19世纪世界工业革命以来,国际贸易额中以粮食及各类矿产原料为主体的初级产品的比重日益被工业制成品所取代。尔后,20世纪下半叶起,一般的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又逐渐被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及以专利,非专利专有技术商品为载体的知识产权无形贸易所取代。国际贸易中单位价值的重量直线下降,如几十年前价值为30美元的玉米重达1吨,如今价值300美元的0.5uASIC半导体蕊片仅重1克。这使得需运送单位价值商品的总吨位也随之下降。英国不少自由港中原先夜以继日繁忙异常的装卸区现在成片撂荒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4.“世界各区域集团间贸易壁垒化”(TWAG)加速演进。一方面欧盟诸国版图和北美自由区之内的贸易实现自由化(这使得传统“自由港”在区域内丧失保税意义),另一方面不同区域集团之间的贸易壁垒得到强化,因而传统贸易港借助区内加工投入他国市场之效能逐步弱化。自由港内加工无助于打破其他区域集团的关税非关税壁垒,而区内免税又以不进入东道国市场为前题,因此许多跨国公司已日益选择在目标区域市场国家内投资办厂来实现避垒目标。

      尽管,传统自由港模式及其功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余勇可嘉。但是其模式及功能的全面萎缩是注定无疑的。不看清这一历史性趋势,就不能完全理解英国相关开发区对传统模式积极拓展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就会对当代自由港(贸易区)的态势格局判断及功能开拓研究产生误导。

      二、推出“三强化”举措,拓展与转换传统自由港贸易功能

      英国各相关开发区通过探索和实践验证,逐步采取了在贸易主体上强化管理贸易,在贸易领域上强化服务贸易,在贸易重点上强化金融贸易的“三强化”举措,并颇见成效。

      强化管理贸易就是使自由港(贸易区)管理当局作为东道国有关职能机关的代表,积极参与、组织与管理区内国际贸易。传统模式下,自由港(贸易区)内贸易的主体是各类贸易公司及商人,管理当局则主要起保障及仲裁作用(也许就象证券交易所一样)。这一模式在新形势下已不能有效地促进区内贸易的进展。英国伦敦码头开发区,默西开发区等管理当局,一改以往对具体交易不闻不问的惯例,而对区内贸易的走势流向判断,大宗商品目标市场开拓,促进交易相关政策的制定等都积极参与;同时还主持国家岐视及非岐视性采购,协办或主办商品展示促销,争取国家部分进出口配额在区内招标拍卖,组织区内各国贸易商与区外进出口商定期对话订货等活动。由于借助开发区管理当局的权威性,因而既保护了东道国的利益,又显著地推动了港区内各项贸易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1990—1993年,英国各开发区在自由港(区)内直接组织的国际贸易额达24.5亿英磅,以各种方式主持促进的贸易额达180亿英磅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