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办开发区为契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突破口,加速实现这两个战略性转变,对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途径 1988年5月,在邓小平同志“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问题”等科学论断指导下,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在面对世界性高技术严峻挑战的形势下,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性决策。 七年多来,在国家基本没有重新投资的情况下,通过改革开放、开发科技资源优势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96.6亿元,完成工业产值225.3亿元,出口创汇5.72亿美元,实现利润38.0亿元,上缴国家税费22.2亿元,五项主要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达45%以上。初步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拥有持续性技术创新能力和一定规模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基本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规模实力的高科技企业骨干群体。到1995年底,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4438家,其中公有制企业2670家,占企业总量62%,投资总额达120.5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过1000万的企业245家,超亿元的企业31家,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1家,超千万元的企业120家;已经建立了48家全国性高技术企业集团公司;有19家国际著名跨国集团在试验区兴办高技术企业;涌现出“北京市经济百强”10家、“全国高技术企业百强”18家、“北京市工业千万元利税大户”24家和“电子部电子百强企业”4家;试验区连续数年占北京市技术出口创汇50%以上,成为独具中国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 2.初步建立了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持续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体系。到1995年底,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有近2.3万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职工总数42.5%,用于研究开发的投入达8.4亿元,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比重为5.9%,大大高于传统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水平。1994年,有96项产品单项销售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37项在3000万元以上,10项产品超亿元,其中3项产品被誉为“北京市十佳产品”。企业承担科研开发项目3629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38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八五攻关”项目148项;累计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28项,占北京市60.7%;在批量生产的2312项产品中,已获专利授权278项,专利实施412项,其中国际专利20项。基本形成具有自己技术优势和知识产权优势的成果转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3.形成了多元化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格局和一定的产业化基础。在经济总量迅速发展的同时,初步形成四大主导产业的框架和格局,其中电子信息及产业占47.7%,机电一体化产业占20.1%,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产业占13.1%,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产业占6.1%;在94年批量生产的产品中,电子信息领域占37.0%,机电一体化领域占25.8%,新材料与节能环保领域占16.5%,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占7.1%。区内主导产业框架结构的形成不仅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基础,同时也符合九十年代国际国内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四方面先导产业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形成以北京市为基地并向全国和海外辐射发展的开放系统。1994年,企业在北京地区的经济技术活动总规模达100多亿元,海内外资产总额达26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达60.2%亿元,形成10大产值超亿元的优势拳头产品,百项表彰拳头产品和180项创新拳头产品;在国内其它地区创办了404个分支机构,在海外创办34个分支机构,形成了超过200亿元的经济技术活动总规模。1994年京区出口创汇1.32亿美元,出口创汇超百万美元的企业有20家;仅境外4家大型企业就实现总收入36亿元,利润总额1.8亿元,创汇1.8亿美元。这种与国际国内市场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的形成,符合高科技产业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规律,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合作分工创造了条件。 同时,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成为北京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地区工业发展的技术发源地,促进了北京市某些产业领域的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特别是对北京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显示出日益重要的推动作用。 5.锻炼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有实力、以青年科技人才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队伍和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技能、能够领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新型科技企业家。到1995年底,试验区从业人员已达9.3万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839人,硕士学位者596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职工总量65.3%,工程技术人员4.4万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占42.5%,吸引留学归国人员524名,外籍管理技术人员762人。试验区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显示出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及再发展的巨大潜力,为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通过创办开发区,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大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如联想集团公司、四通集团公司、北大方正集团公司、京海集团公司、中国大恒公司、科海集团公司和时代集团公司,荣登1995年度“全国百强高技术企业”排名榜,这些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均超过2.4亿元,人均创收超过40万元,其中联想和四通总收入分别达到47.6亿元、44.5亿元,人均创收高达210万元和114.5万元,远远高于传统产业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