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科技型经济特区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坚诚 女,33岁,讲师,汕头教育学院地理系,广东汕头515041 虞立红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系,北京100875

原文出处: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汕头特区由出口加工区发展为综合性经济特区,目前正在逐步转换为科技型经济特区。本文分析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模式转换的必然性;科技型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以及为使汕头经济特区在“技术的窗口”方面发挥作用而必须着力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和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

      关键词 汕头特区 科技型经济特区

      中图分类号 F127.65

      1汕头特区发展模式的转换

      汕头特区自1981年创建以来,区域范围两度扩大,由出口加工区发展为综合性经济特区。进入90年代以来,向科技型经济特区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转换,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发展的。

      1.1 龙湖加工区——利用外资发展“三来一补”

      1979年7月国家批准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四市划出一定区域试办出口特区。汕头特区起步较慢,1981年的汕头特区是指面积仅为1.6平方公里的龙湖加工区,是当时四个经济特区中最小的一个。 由于区位条件远不如深圳、珠海,范围小,加上受能源、交通的严重制约,资金短缺,故创办之初,主要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以出口为主,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投资方式从“三来一补”过渡到合资、合作或独资,探索出一条“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的道路。与其它经济特区相比,汕头特区引进的外资不多,到1984年底,只有18家外资企业在特区兴办出口加工企业,项目规模不大,技术档次也不高,但经济效益不错,80%以上的外资企业经营良好,75%以上的产品出口,出口产品比例在各特区中最高,投资创汇率也是各特区中最好的。

      1.2 以加工出口为主的综合型经济特区

      1984年12月,汕头特区第一次扩大范围,由1.6平方公里扩大到52.6平方公里。随着区域范围的扩大,汕头特区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形成以加工出口为主,同时发展贸易、建筑、房地产、农业、旅游业等各业的综合型经济特区。到1987年底,汕头特区已有163家工业企业,主要有服装、陶瓷、电子、塑胶、食品、玩具、钟表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出口额也由1980年的449万美元发展到1990年的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由1984年的779.3万美元发展到1991年的1.97亿美元。特区办农业,也 是汕头特区的一大特色——出口创汇农业,如“汕头特区水产养鳗联合发展公司”,以补偿贸易的形式,从日本引进三条烤鳗生产线,还把鳗鱼的养殖扩展到潮汕平原7个县,形成捕苗、养成鳗、烤鳗、 出口生产体系,成为汕头特区最早的“贸—工—农—科”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出口创汇农业模式。

      1.3 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层面的不断扩大,对经济特区也提出新的要求,即必须更加开放,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试验,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更新的经验,故于1993年1月设立保税区。 保税区是当今最高层次的开放区;另一方面,在低劳动成本已日益失去竞争优势的情况下,特区不能继续以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商,特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是重构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况且,汕头缺乏矿产等资源,不可能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更加迫切要求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并逐渐提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于是,1993年7 月设立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立,标志着汕头特区开始向科技型经济特区发展。

      1.4 汕头特区发展模式转换之必然性

      汕头自解放以来一直闭自守中,人多地少。设立出口加工区,利用香港产业结构调整以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吸收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故一开始在产业层次上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但是,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地,不能仅仅搞成单纯的出口加工区,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先走一步,而出口加工区包纳不了这许多内容,所以1980年3月出口加工区改为经济特区。 国家给予特区更多的主动权,包括项目审批权、进出口权、进行体制改革试验权等等,从而有别于外国的“出口加工区”。在经营模式上实行多角化经营,于是逐渐向综合型经济特区发展,产业结构多样化,以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工业为主,同时发展农业、旅游业、基础设施等。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不仅建立起出口加工工业体系,城市化进程也相当迅速,城镇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23.3%上升到1993年的30.4%。然而,随着我国开放层面的扩大,特区原来的劳动力、土地以及政策的优势已不断弱化,意味着经济特区所肩负的一定历史使命的完成。特区产业结构必须升级优化,才能成为新的极化中心,再者,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模式,也不能发挥特区窗口的全部功能,特区在全国处于对外开放的最高层次,要跟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必须建立新的经营模式——向科技型方向发展。

      2 汕头科技型经济特区构想

      2.1 科技型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

      2.1.1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省能、省料、省空间、省劳力的特点,且能生产大量的替代材料,以其高新技术带来产品的高质量和高附加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因而对区域经济有很强的超前带动作用,不仅其本身具有高效益,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区域总的结构水平与区域综合效益。因此,科技型经济特区必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产业。目前,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确定三个战略产业群带;第一产业群带包括电子工业、精密医疗器械、自动化机械等;第二产业群带包括海洋化工、生物工程;第三产业群带包括信息工程、能源、原材料高效节能等。并在各县(市)区规划一个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的科技工业园,通过开发区高科技产业化的扩散、辐射和牵动,改造市区工业企业和传统产业,扶植和发展市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