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和地理单元,其生产力布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剖析海南生产力布局的演变,从宏观上进行生产力合理布局,对于生产力系统的各个因素在空间上优化配置,促进海南经济特区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南生产力布局的历史回顾 海南,自西汉(公元前110年)设郡置县以来的2000多年间, 经济开发虽然经历了从沿海局部地区到环岛沿海地带再到中部山区的渐进的漫长过程,但从历史的全过程看,这种开发只是自然开发,从未规划过。因此,直到海南解放,海南还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在全岛可开发的3774万亩农业用地中,开发不足500万亩。几乎没有什么工业, 丰富的矿产资源仅开采了少许的铁矿。这种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生产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原始,部门残缺不齐,在生产力布局上打下了深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烙印。 从1950年海南解放到建省前的1987年,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与调整,海南的经济、文化和其他事业都有了一定的基础,生产力布局相应地发生了某些变化。首先,从主要产业看,工农业的布局有所改变。一是在工业方面,逐步建立了制糖、制胶、制盐、化工、化肥、罐头食品、农机、水泥、冶金、电子、机械、森工、矿山开采、电力、纺织等工业部门。二是在农业方面,扩大了以热作和水产为主的多种经营。其次,从地区分布看,生产力布局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变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海口府城地区较之其他市县,生产力相对集中,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高。二是星罗棋布的100多个国营农场、 国营林场和华侨农场的建立和发展,为海南热带作物经济的发展起了示范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力布局。三是60—70年代从备战出发进行的“小三线”建设,使五指山区小工业从无到有,改变了农业长期唱“独角戏”的状况。 然而,从海南整个生产力布局看,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区域化不明显。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和条块分割的体制下,海南生产力布局呈现出均衡分散状态,即片面追求“小而全”,重复布点,产业结构趋同化,经济区域不明显。第二,工业化程度低。海南解放时,旧中国留给海南的工业企业少得可怜,工业基础极为落后。到建省前的1987年,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逐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具有地方特色的初级工业体系。但由于原来的基础差,起步晚,且受交通、能源、资金、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加上海南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后几十年着重发展橡胶为主的热作农业,强化了农业在海南经济中的地位,使海南变成一个孤立的半封闭的农业区域,其工业生产在全国来比较,只相当于一般地区的水平,跟发达的县都比不上。第三,城市化进展缓慢。在海南,由于长期突出农业,形成了人口和经济活动以土地的利用开发为转移的分散状况,加上工业投资有限,城市化进展缓慢,长期处在城市依附农村的状态,阻碍了海南经济的发展。 总之,从海南生产力布局考察,海南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生产力布局的区域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没有一个合理的区域规划,工业就无从科学地布局而难以实现工业化;没有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将是一句空话。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大特区, 为海南生产力布局的区域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海南生产力布局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建省7年, 是海南经济发展史上最快的时期,也是海南生产力布局开始了根本性转变的时期。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 第一,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海南建省办大特区,首先要在3.4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其次再向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军, 生产力是否能合理布局已成为关系海南经济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根据海南的国土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规律,确定合理的经济区域布局。 建省之初,国内外有关的专家学者对海南生产力布局几乎形成了共识,就是以现有的和未来的港口城市为中心,同时顾及矿藏资源颁和交通等关联因素,把海南确定为5个经济区域:(1)以海口为中心,包括海口、琼山、澄迈、定安、屯昌5个市县的北部经济区;(2)以加积或清澜为中心,包括文昌、琼海、万宁三市县及琼中大部分的东部经济区;(3)以三亚为中心,包括三亚、通什、陵水、保亭、 乐东五市县的南部经济区;(4)现在以那大、将来以洋浦为中心,包括儋州、临高、 白沙三市县和琼中一部分的西北经济区;(5)以八所为中心, 包括东方、昌江两县的西南经济区。海南建省几年来,由于注意摆脱了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和均衡分散模式的影响,生产力布局基本按照以上5 个经济区域有重点地进行。如海南省“八五”期间安排的35个重点建设项目,属于全岛性的项目7个,占全部重点工程项目比重的20%。余下的28 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19个在北部经济区,占68%。 这对海南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2 )重工业项目布点在西南经济区。其主要有海南天然气化肥厂、海南钢铁厂、海南昌江水泥厂等5个项目,占18%。(3)东部、南部和西北部三大经济区, 仅安排属于打基础的项目。如东部的岛东电缆工程;南部的凤凰国际机场和亚龙湾旅游开发区;西北部的洋浦港二期工程。这4个项目只占14%。 第二,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海南建省几年来,生产力得到发展,物质技术基础得到增强,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1)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上新台阶。 到1993年底,海南连续5年实现工业产值、销售收入、税利、出口创汇和上缴利润同步增长。1993年, 海南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 达到100.26亿元,并第一次超过海南农业总产值。1994年与1987 年相比,工业总产值由21.5亿元上升到117.9亿元,增长30.2倍,年均增长22%。(2)扩大了工业生产部门,增加许多新产品和拳头产品。建省前, 海南最大的行业是食品工业。1990年,新兴的化学纤维已成为仅次于食品的第二大行业,接着是电子、医药、橡胶品和纺织。海南现已形成20多个门类3000多个产品的工业体系,逐步向外向型、效益型、 技术型转化。食糖、盐、铁矿石等老产品持续增长;锆英石、金红石、电视机、电冰箱、音响、马自达小汽车、人造大理石、彩轴砖等一批新产品给企业增加了活力;椰子汁、肠胃康冲剂、维生素E等新开创的拳头产品在市场见俏,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3)先后上马一批大型项目,改变了原有工业企业规模偏小的状况。几年来,海南加重了对工业的投资,上马了一批投资额大、技术和设备起点高的现代化工业企业项目。有些正在加紧施工,有的正在开工投建,有些正在进行筹建的前期准备工作。如1994年全省重点工程24个项目,大部分是交通、 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大型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比上年增长80%。重点工程投资强度、建设进度、工程质量、竣工投产率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这些大型企业的建成投产,将使海南工业格局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奠定工业成为海南经济主导地位的基础。(4 )一些市县的工业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海口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1992年工业产值16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近1/4。除海口外,不少市县的工业化程度取得较快的进展。如文昌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缆厂、机械厂为主的电工企业系列;以食品厂、罐头厂为主的食品加工系列;以铝箔纸厂、印刷厂、纸箱厂为主的印刷包装系列;以针织公司、纺织公司、制衣厂为主的纺织工业系列;以钛精选厂、石英砂精选厂为主的矿产加工系列;以饲料厂为主的饲料加工系列;还有乡镇企业系列,并正朝着企业集团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