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区域经济开发涉及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众多要素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要完成此项复杂工程,必须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本文在论述西北地区自然、经济、人文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经济开发系统的战略构想,并且着重阐明了西北地区经济开发区子系统设计,得出西北地区经济开发系统结构,并结合系统论与耗散结构理论论证经济开发系统建设,促使西北地区协调、稳定、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系统是一复杂的大系统,与其它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层次性、非线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影响组成区域经济系统的因子及其功能的综合性,表现在系统内容性质上的分化,反映于具有层次性、非线性、不确定性的人地关系系统。区域经济开发系统即“资源和环境——产业——人口和城市”这一人地关系系统。而资源和环境——产业——人口和城市是涉及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诸多因素的总和,它既反映了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一面,也包含着三者相矛盾的一面,因而要使区域经济系统协调、持续发展,必须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建立起区域经济开发系统。霍尔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以此方法论为指导,据系统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加快自然界与社会间区域系统间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传递,从而达到区域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一、西北地区的自然—经济—人文特征 (一)深居内陆、利弊兼具的自然特征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潮湿气流很难到达,因而形成我国最干旱的地区。境内大部分属于干旱荒漠,东西两侧边缘地区属于荒漠草原;我国的五大牧区三个在西北地区。发源于高山冰雪区的河流加上境内高大山地迎风坡面又可以获得较多降水,在山前平原又形成了大片绿洲沃野,打破了荒漠地区的单调景色。本地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气温日较差大,供可开垦的土地面积广,然水分不足,气温不稳;霜冻严重,风沙危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发展。 (二)得天独厚的经济资源,起步较晚的经济开发 广袤富饶的土地,孕育着丰富的经济资源。能源资源是西北区最大的优势,煤炭保有贮量占全国的21%,且煤种全,质量优,易开采。还具有远景贮量占全国首位的石油资源;另外,本区西部、北部是我国太阳能、风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西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黄河上游是全国水能的“富矿区”。总之,西北地区拥有强大的能源优势,特别利于建设水、煤、油、汽四者兼具的能源基地。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尤以有色金属、盐湖和部分非金属资源突出。此外,本区还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冰川淡水资源。它们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支柱,并在深化经济开发中起增长极作用。然而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现代经济开发较晚,故经济增长速度慢,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独特的人文景观 奇特的风光(冰川、沙漠、草原),显赫的历史(汉唐文明的基地),众多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使西北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通过民族关系加强同中亚五国及其它欧洲国家的科技、经贸交流;并加强发挥古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旅游业,既带动了其它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扩大了对外经济开放。 二、西北经济开发系统设计 区域经济、区域环境、区域开发是当前区域研究的重点。无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而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以二元结构为主且工业偏重,农业生产落后,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因而据系统论与耗散结构理论,进行西北经济开发系统设计,通过系统分析、协调,系统综合、优化,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规划地进行系统开发,以期望获得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践证明,水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是改善干旱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因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根本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水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农业、能源矿产的开发才有可能顺利进行;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开发区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区的水、农业、能源、矿产资源,也是西北区深化开发的必然趋势,使得西北经济并发系统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一)干旱区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子系统 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单位土地面积农产品产量低,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前提下,提高农产量必须加速农业机械化与合理施用肥料,同时农副产品就地加工,即把农副产品加工厂与农田就近配置,才能得到更高的经济收益,从而形成干旱区农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了保护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建立耗散结构理论指导下的生态农业,使干旱区农业处于不同位势区的亚稳态(也是一种低熵状态)进行合理投入,以有效地发展农业。据耗散结构理论,熵产生是“流”和“力”的乘积(δ=αNS/αP=ΣJPKp)。随着资金和机械及劳力的投入增加,“流”和“力”都得以增加,熵值增大,影响农业生态平衡;然而,施肥、合理密植、松土、排灌水、病虫害防治、耕作制度与方式都与熵流的引入有关,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有序结构。从而获得良好经济、生态效益。总之,合理投入,科学管理,在不超越系统生态生产力前提下,因地制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农业系统向高级有序状态发展。 此外,本区具有我国的三大牧区,草原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对于本区,乃至全国农业、轻工业及对外贸易具有重要意义。草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具备适度的总载畜量。任何一草原系统都具有一最大载畜量,超过此值即为过度放牧,破坏了生态环境,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系统的总载畜量可按下两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