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世纪之交海南特区的经济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国平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原文出处:
海南经济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海南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经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洗礼,在市场经济体制铸造、产业结构调整、外资引入,以及人的思想观念革故鼎新等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尝试、转变和提高;在缩短与国内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追赶中有所创新,有所成效,并且积累了一些特殊经验。但在我们面前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切实拿出更加成熟,更加扎实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一、牢牢把握经济特区的时代经纬

      在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本世纪90年代初。然而在80年代,几个经济特区就已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成为全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最早的地区。迄今为止,他们创造了市场经济运行与管理的许多经验,初步构建起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框架,为其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了基础。但也应看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构造任重道远:诸如市场的规模程度,市场结构的完善程度,市场主体神圣地位的确立,市场交换手段的成熟程度,市场物质技术条件的提高状况,市场交换中人的素质的提高状况,市场区域一体化程度,区域市场辐射半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程度,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状况,市场规则的建立和普及情况,市场机制的作用程度,市场中介机构的建设情况,市场价格等参数的稳定可靠程度,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操作性等,有些环节还相当薄弱,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就要求我们:在跨世纪的进程中,经济特区应当把全面系统地在深层次上推进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设摆到改革的首位,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国情、省情、区情进行创新,拿出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既有特殊指导意义又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新鲜经验。

      同其他4个经济特区一样,海南经济特区从创立起, 就采用了“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的运作方式,力求在本省范围内创造一个适宜自身发展的“小气候”。但是,“小气候”是受“大气候”影响的。时下,对于完全以市场建设为改革取向的经济特区而言,政府“控制”的成分有所加大。我们正面临既有新体制同化旧体制,又有旧体制同化新体制的双重问题。不少新的可行的做法,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开始走样,特区初创时期的那种创新精神有所退化,尽管机构精简、职能集中、人员减少,但是“公章”没有减少,红头文件继续盛行,特区与非物区在体制上的差距不论其相对程度还是绝对程度都在缩小。由此可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在新体制没有全面到位的情况下,“用非特区方式管理特区”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

      外在世纪之交的海南经济特区,若想继续保持和发扬特区风格、特区气派,以社会新构造、市场新构造为核心的深层改革,依然是现在乃至未来5至15年需要牢牢把握的时代经纬。

      目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构造主要是:(1)社会保险机制,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2)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职业介绍所、资产评估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劳动就业培训、劳动争议仲裁等;(3)社会行业机构,如商会、同业者协会、消费者协会等。

      市场构造大体包括:市场体系,如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市场;市场机制,如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法规,如投资法、公司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反倾销法等。

      微观领域不深入到市场构造的细枝末节,宏观领域不触动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将无法再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

      我们之所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目前在海南,经济活动中政企不分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政社不分的问题尚没有很好解决。从改革的方向看,政府至多是各种社会机构的最终担保者,但不应该是直接组织者。大量社会职能交由民间机构或半官方机构去执行,一方面政府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搞好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监督,另一方面出问题时政府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去处理(不致于处在受指责的“第一线”),通过经济政策、经济规划和经济杠杆影响市场行为,弥补市场缺陷,维护市场秩序,保持市场走向与政府意向的一致,从而有效地维护政府的权威性。

      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阶段,都需要有特定的“造势”领衔主演。从改革的连续性上看,海南经济特区的体制优势已呈“短腿”状态。根据“木桶效应”原理,海南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明显的优势将取决于其中最弱优势的作用程度。因此,体制创新抑或体制优势的构造,应当从一般地实施整体改革转向充分把握改革试验权,通过对薄弱环节具体细致的设计,试验,在时间、规模、程度、质量和可操作性上体现出自己的优势,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给出一个提法,一个大政策。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把握改革的切入点,真正属于我们的成功和成熟的东西就会多起来。 7年多来,体现在体制表层的容易改的东西已经触动得差不多了,而深层的不容易改的东西有的尚未触动,有的只是刚刚接触到,重头文章还在后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改革中诞生的经济特区,其生命力首先在于改革。如果说,前7年我们尝到了改革先发性效应的甜头,那末,未来的5至15年中更应保持改革的先发性。建省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的。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经济特区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升级的动力源。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特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在于为下世纪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