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更上一层楼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新世纪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云卷云舒,潮涨潮落,到今年8月26日,经济特区在中国大地上已走过风雨如晦的15个年头。

      当此之际,我们听到了来自中央决策层的声音。江泽民总书记说:“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李鹏总理说:“经济特区要增创优势,更上一层楼。”

      1995年8月26日是经济特区成立15周年的纪念日子,在此前后, 经济特区问题又一次成为了热门话题。在经济特区有否必要存在下去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声中,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特区的发展概况。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当时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谈到发挥广东的优势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问题。他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一项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发生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赋予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法律保障。这一天,成了经济特区的生日。

      这是一件十分具有想象力的事业,在过去的15年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以及后起的海南等5个经济特区,杀出传统计划经济的重围,把目光直抵国际市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中迈出了振聋发聩的关键一步。经济特区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创造了令整个世界都为之瞩目的奇迹。昔日极其落后的边陲小镇在东南沿海迅速崛起,发展方向直指国际大都市。

      然而,时至今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一些变化,曾被国际舆论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催生的伟大圣婴”的经济特区,优惠政策优势正在减弱,体制优势正与全国趋同,发展势头开始减缓……

      经济特区已为众多的问题困扰着。尤其是当把经济特区目前的困难放在地区差距拉大等背景下,特区就成了个大问号。

      经济特区成了一个大问号

      经济特区从一诞生开始,便经历了姓“社”姓“资”的讨论。以后,又是一波三折,风波不断。但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这只“开拓牛”,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创造了“深圳速度”、“洋浦模式”等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但勿庸讳言的是,在改革开放开中扮演“排头兵”、“试验田”和“窗口”角色的经济特区,目前已遇到了进一步发展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在1990年6 月中央批准上海市运用比经济特区更优惠的政策开发开放浦东新区,以及1993年中央加强宏观调控以来,这种种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和明显了。

      ——经济特区政策优势弱化。除了一些基本政策仍在执行外,一批又一批优惠政策被变相削弱或收回。以海南为例,低于全国的企业所得税、项目审批权、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等仍在实行,但到今年年底,有关进口在岛内市场销售物资和边贸、易货贸易减征关税的规定,都将停止执行。而与此同时,原来特区的一些优惠政策已成为全国不少地区的普惠政策,后起的浦东等地的政策优势又正在加强,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经济特区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这个现象近两年成为经济特区较普遍的现象。以深圳为例,在建立特区的1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35.9%。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57.4%,到1994 年便已分别降至27 .9%和31%,今年第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增长仅为19.2%,低于广东省的19.9%,只比全国的17.5%高不到2个百分点。在海南, 曾经最为火爆的海口市,财政收入1994年仅增长2.1%, 增长速度由原来的老大变成了老么,因为开放程度相对较小的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增幅反倒高达了59%。

      ——经济特区投资的成本增大,工资和土地等价格在特区明显增高。以房地产业还不算太火爆的厦门为例,1987年职工平均工资为1099元,比邻近的泉州、樟州分别高出541元和641元,到1991年,厦门职工平均工资便增至3694元,增长了2倍多,与泉州、 樟州的职工平均工资差距分别扩大到1275元和1083元,高于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厦门市土地价格也骤然攀升,1989年市区内一平方米土地价格为500 余元。1991年就达到2000—3000元,1992年最高时竟达8000多元,大大高出附近地区。由此,工业资金利润率也由1981年的18%降为6%。 降幅高达12个百分点。在如今的海南,临时招用劳务人员的价格也高达一天30元以上,劳务价格可见一斑。

      ——外来投资减少。过去是全国人才、资金、项目大量“孔雀东南飞”。大量拥入经济特区。现在,不光是内资和外资,就是经济特区的资金、人才都在“北伐”上海、北京等地,甚至“打回老家去”。国际跨国公司也将目光更多地确定在中国长江以北和江浙地区。深圳市资金外流量已超过内地在深圳的投入,高达100多亿元,30 %的厂房设备被闲置:珠海市去年搬迁到毗邻的中山市的“三来一补”企业就多达100 家,其中不乏有名的企业;在厦门,1985年引进外资占全省的61%,到1991年便降至21%,到1992年,厦门市的三资企业产值、新批外资合同增幅等便均落后于同省的福州、樟州、泉州、莆田等城市;在今年海南的企业年检中,在对连续两年以上未参加年检且在注册地查无下落的企业清查中,数百家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其中包括了一批中外合资企业。这还不包括那些近两年内注册而名不符实以及只有少数人留守而未开展任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