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十年来的研究概况 近十年来,传统经济伦理研究硕果累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均有很大的进展。从深度来看,一些理论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如传统经济伦理的构成内容、传统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与东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其间既有争论也有共识。从广度来看,研究涉及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企业管理、商业经营等经济活动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二)从问题研究逐步走向体系建构。近年来,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史研究不再局限于个别理论问题的分析论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建构。曾有学者认为,已有的对经济伦理思想史的研究“带有断裂性,未能进行历史的完整的把握,多停留在片断上和一般的泛论上”[1]。唐凯麟、陈科华著的《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以及朱林等著的《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两部著作,对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使经济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得以改善。 (三)应用性研究得以彰显。学者们的研究没有仅仅停留于纯粹的理论分析,而是着力于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东亚经济发展、经济主体伦理人格培育等社会热点问题,挖掘传统经济伦理的内在价值及其当代意义,使得理论研究能够积极服务于社会发展。 (四)学科交叉渗透不断增强。近十年来,除伦理学以外,有多门学科不同程度地涉猎了传统经济伦理研究,如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科交叉渗透有进一步增强的势头。并且,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充分应用,如价值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数学建模法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皆成为学者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 二、近十年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传统经济伦理的内容与特征 传统经济伦理包含了哪些内容?对于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讨论。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1)从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的特点出发,将传统经济伦理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第一,反映“经济结构”、“产权关系”的伦理模式——“重公轻私”、“重义轻利”;第二,植根于宗法家族制的经营模式——“家族主义”;第三,利益分配的伦理原则——礼以定分,贫富均平;第四,消费行为的伦理原则——力戒奢侈,崇尚节俭;第五,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劳动美德——勤劳敬业;第六,关于市场行为的道德原则——倡导“诚信”,反对“竞争”。其中,“重公轻私”、“重义轻利”的产权伦理,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核心。[2](2)从经济运行的角度出发,认为传统经济伦理的内容涉及经济运行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对于这四个环节中具体蕴涵的经济伦理思想,学者们则是见仁见智①。(3)从社会结构角度出发,将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两大阶层共有的经济伦理;第二,精英阶层特有而为大众阶层所缺少或表现不突出的部分;第三,大众阶层所特有而为精英阶层所缺少或表现不突出的部分[3]。(4)从儒家经济伦理的社会价值目标出发,认为传统经济伦理的主要内容应为人性论、义利论、经济论和教育论[4]。 传统经济伦理具有何种特征?学者们认为,传统经济伦理思想最典型的特征是道德与经济的“倒置”,因而是一种德性经济思想。有学者指出了这种特征的具体表现。第一,强调经济生活的道德价值。第二,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确立了道德准则,并以道德教化作为经济管理的手段。第三,从儒家义利观出发,制定了约束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并由此出发评价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引导生产、消费,激发人们在经济生活中追求道德价值。[5] 也有学者从宏观层面阐述了这一特征,认为经济的道德决定论,使得儒家关于经济的本质、经济的功能、经济的运行方式,都是在一种德性的视野里进行的。因而,经济的运行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道德实现的过程。[6] (二)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学者们的研究从四个层面展开。(1)体系研究。以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为线索,对中国思想史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人物、主要流派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梳理,从体系上较为完整地把握了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②。(2)分类研究。根据传统经济伦理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德性主义、功利主义、理想主义、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五大流派,概括了我国古代和近代的经济伦理思想[7]。(3)代表人物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对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管子、老子、司马迁等中国思想史上代表人物的经济伦理思想展开研究,并挖掘出其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③。(4)原著解读。从经济伦理学的视角对《管子》、《盐铁论》等古典名著进行解读,提炼出其中蕴涵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价值④。对《管子》的研究尤为深入⑤,论题涉及《管子》的生产伦理思想、交换伦理思想、分配伦理思想、消费伦理思想、管理伦理思想等。 (三)传统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 学者们普遍认为,传统经济伦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1.从传统经济伦理的构成内容出发,深入剖析了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经济道德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致使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意识形态缺少现代经济生长和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动力,甚至成为极大的不利性制约因素,如“重义轻利”、“官本位”、“重本抑末”、“制礼明分”等⑥。同时,传统经济伦理中的某些道德规范也具有积极因素,可以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和消除市场经济的弱点和负面影响。这些具有积极因素的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主要有:“仁”、“取财有道”、“诚信”、“敬”、“和”、“孝悌”、“勤俭”、“廉洁”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