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8-0043-04 什么是态度?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界定。一种是像奥尔波特那样把态度看成是一种行为反应的定向。奥尔波特认为态度是一种精神和神经准备就绪的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并对个人对所有客观对象和与之有关的情境的反应,产生一种起指导作用的或能动的影响。另一种是倾向于把态度看成是情感的标志,并主张由此来界定态度。比如爱德华兹就认为,态度是“与某个心理对象有联系肯定或否定感情的程度”。最普遍的一种界定是把认知、情感和行为都纳入态度之中。弗里德曼等人就指出:“态度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思想或人,都是具有认识的成分、表达感情的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不朽的系统。”[1](P321)在这里,认识的成分由关于态度客观对象的信念构成;表达情感的成分由与这些信念联系着的情感构成;而行为倾向就是奥尔波特所说的一种准备状态。 关于道德态度,我们把它看成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道德心理倾向。道德态度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个民族、群体及其成员之中。它作为一种道德心理现象,主要指道德生活中的对他人、对群体的行为、品质人格等所持有的一种稳定的看法。 道德态度中的认知要素是由关于对象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构成的。道德态度包含着道德信念,道德态度的认知部分就是我们学得的有关某件事的道德知识。道德态度来自道德价值,来自对客观事物所具有的道德价值的认识。因此,道德态度的认知要素又是评价性的。道德态度的认知部分反映在生活中就是诸如我认为“小张是一个善良的人”之类的表达。 道德态度的情感要素反映了主体对某件事的喜欢与不喜欢。我们通常会发现,任何一种稳定的道德态度都具有某种情绪倾向,尤其是当它受到挑战时,情绪色彩更为强烈。显然情感在道德态度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正因为如此,道德态度的改变比单纯的道德认知的改变要难得多。 道德态度属于道德心理学范畴,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道德态度的社会性。个体刚出生时,对于外界事物不存在任何道德态度。只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随着意识的出现、情感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个体才逐步形成各种态度。也就是说,道德态度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各种社会性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道德态度一经形成,就会反过来指导人们对社会性事物和他人的反应。不论是态度的形成还是态度的发挥作用,都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离开了社会环境,就根本谈不上道德态度。 道德态度的对象性。道德态度是人与对象之间形成的一种主客体的对应关系,个体持有的任何道德态度都是指向某一具体对象的,或者是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群体或者是某一事物。如果道德态度离开了具体对象,则道德态度本身也就不存在了。 道德态度的内在性。道德态度是个体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它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是由于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论、表情及行为中间接地分析和推断他(她)对某一事物的道德态度。 道德态度的持久性。道德态度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中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稳定的道德态度可以成为个体道德人格的组成部分并且不易改变,特别是道德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最难改变,因而也是最为持久的,从而成为道德态度的核心部分。道德的这种持久性,使个体对各种道德社会现象具有一种基本的定势,使个体的道德行为模式表现出某种稳定性,有利于个体对道德规范的顺应和同化。当然道德态度的持久性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只是在形成后改变起来比较困难。 道德态度是对道德世界的种种因素作出反应的定向,道德价值则超出了这些特殊事件和状况而涉及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所满足的目标的标准,例如真理、自由、善恶和正义等价值。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能帮助个体解释经验并指导个体的行为。 与道德态度相比,道德价值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这常被归因于其文化基础。一种文化具有被称为道德价值系统的特定道德价值,而不是具有道德态度。道德价值因此得到文化类型的支持并且不易改变。 道德态度倾向于聚合起来并且通过其背后的道德价值以一种可能是复杂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每种道德价值都有以它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几种道德态度,指明它们只是这些道德态度群集的样本;同一价值可能产生相互冲突的道德态度。不同的道德价值也可能支持同一个道德态度,但程度不同;此外,个人抱有的某一特定道德态度会来源于和另一个持同样道德态度的人不同的道德价值。例如,某人帮助穷人的信念可能出自社会进步责任感,而另一个人的同样信念却可能出自一种优越感,他们对待穷人的行为会有相应的变化并显示出这些基本道德价值上的差异。 一组道德态度的核心是某种道德价值。作为动机性的知觉状态,道德态度和道德价值两者都限定了什么是个体所期望的或所希望的。 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道德态度,就会有同样的道德行为,因为道德态度会影响道德行为的方式,但两者之间并不总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两者有时也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