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面具与道德认同危机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向真,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京 210096

原文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人格面具是荣格提出的一种原型。人格面具有双重作用,是社会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基础,但是人格面具过分发达时,会压抑人格中的其它方面。人格面具的两种膨胀方式相应地在道德认同危机方面引起两种反应。人格整合与和谐为道德认同提供了基础。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10 期

字号:

      一、人格面具与荣格的原型理论

      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1875-1961)提出的一种原型。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因其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理论而声名远扬。

      荣格把整个人格结构划分为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意识以自我(ego)为核心,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指我们所意识到的一切东西,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荣格将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进行了比较:“我们能区别个体无意识,它包括了个人的所有习得经验——被压抑了的、被遗忘了的知觉、思想和情感。但是,在个体内心,还存在着其他未在个体无意识中发现的内容,它们通过遗传存在于心理机能和人脑结构中。”① 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不仅包括了人类种族历史,而且留下了人类祖先——动物的痕迹。它是整个人类进步发展的心理残余,也是许多世代不断重复再现的经验的残余。整个人类都或多或少具有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在无意识的深层,既不为个人所自知,也不属于个人所独有,是人类在种族演化中长期留传下来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原始意象。荣格称此等原始意象为原型。

      在荣格看来,非个人特性是原型的一种最基本的特性,原型具有内容和行为的习惯,这些内容和习惯在所有的个人中都是存在的,相同的,从而构成了一个超越个人本质的、共同的精神实体,这一实体普遍地存在于我们个人之中。同时荣格又指出,其中绝大部分是不能被意识的。

      荣格原型学说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型: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和自性(self)。人格面具这个词的本义是演员为了角色塑造的需要而佩戴的面具。荣格将其作为人格中的一种重要原型是基于与人格面具本义的某种相似性。“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② 人是社会动物,人有文化习俗,在社会文化中参与活动的人,必须学到在行为举止和修饰装扮上做到符合自己社会角色的要求。人们在群体中之所以有那种行为,是因为无意识的原型激发了人们。对个体而言,离开群体的行为就等于把自己与他自己的心灵疏远了。

      二、人格面具与道德认同危机

      道德认同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必然过程,也是个体汲取道德营养,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而道德认同与个体的心理因素,尤其与人格状态是密不可分的。归纳道德认同的心理效应,并分析其成因,不仅是道德教育所必须,也是伦理学所必须。

      人格面具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因其对于社会顺从的一面,也被荣格称为顺从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③。人格面具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它是积极的,它是个人生存的必备原型。它保证基本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优厚的物质报酬。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它是社会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基础。人格面具其对于道德的积极影响也是显然的,可以培养个体对集体、社会权威的顺从,可以促使个体更好地认同社会的道德规范,适应社会的道德生活。事实上每个人一生都有多副“面具”,这些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它们的掩饰而任凭自然人性的流露和展示,很有可能使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处于被孤立的境地。另一方面,人格面具也有负面的影响。当一个人过分热衷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并将这一人格面具等同于自己,等同于整个人格,那么人格中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压抑,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与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就会发生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使人陷入一种紧张的异化状态。其结果会导致自我的“理想膨胀”。个体人格面具的任意“膨胀”,表现之一会由于自己成功地充当了某种角色而骄傲自大,致使周围的人遭受强权统治,痛苦不堪;表现之二压抑了他身上其它人格方面的发展,一旦达不到预期目标,一旦别人对个体表现出漠视,他就感到了自卑,会自怨自艾,感到与集体疏远,体验到孤独感与离异感④。这种人格冲突导致个体在道德认同上陷入危机。

      人格面具的两种膨胀方式相应地在道德认同危机方面引起两种反应:一种是膨胀的、个人主义的,高估个体和自我价值的反应;一种是收缩的、集体主义的,贬低个体和自我价值的反应。前者表现为过于认同单纯地“善”。人格面具主导下的道德,个体被教会了追求善良,甚至追求完美,教会了认同我们人性的“积极”一面,否定和否认了“消极”一面。借此,通过对社会规范的遵从获得社会的认可,个体得到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成功的可能。个体同时也以此要求他人对集体道德的遵从,把一些统一的规范强加给整个集体,而根本不考虑个人的不同需要。有时候有些父母会把自己的人格面具强加给子女,从而导致不幸的结局。后者表现为个体对善良的认同,使我们一直存在着内疚感和欺诈感,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个体知道自己并没有达到追求目标,也不是自诩的那样坚强与完善。个体只是把人性中被拒绝的部分加以抑制,从自我确定中将它排除出去,但是这一部分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完全消除,只是被隐藏了起来,并获得了独立存在的空间,它充满着活力,并常常以让别人(如果不是让自己的话)看得清清楚楚的方式表现。过于追求人格面具的道德要求个体只应该拥有人性的善良的部分,并通过将消极面投射到别人身上而保持这一言过其实的自我理想化。个体为了自保,无力抗拒权威,只好对外界寻求妥协,达到认同的权宜之计。人格面具和实有人格之间的矛盾导致个体在表面的善和实际的不够完善之间冲突、游离,对善的表面认同隐藏着更大的深层危机。膨胀的人格面具之下,个体丧失了我们的承诺或认同,也就是说我们不知所措;就重要层次的问题而言,即对我们说来什么是重大的事情,我们将毫无所知。当出现这种处境时,就是我们称之为“认同危机”的处境,一种严重的无方向感的形式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