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6-0110-06 伦理需要作为人类精神需要的核心之一,从人类的实践活动开始就已萌芽。作为个人欲望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平衡机制,伦理的价值正是指向社会秩序的需要和人的自我完善与实现需要的满足①。它在本质上是人类自我的一种内在管理活动。黑格尔通过对法律与伦理的对比研究发现:伦理是构成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它不但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还研究人的行为和行为规范,并指出它们存在的合理性。比如:社会分配方式主要受政治权力、经济实力和知识能力三种机制力的作用,权力分配最背离伦理法则,因为它否定劳动价值;商品经济时代奉行资本分配法则,经济实力得到提升,但劳动价值仍受制约于资本力,知识经济时代按照智力资源分配,它充分认可知识和劳动的价值,最符合分配的道德法则。由此可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道德性程度在于它承认劳动者价值的程度②。伦理作为社会最高层次的价值观,乃是一种善,黑格尔因此认为:“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善的统一就是伦理。”③ 企业伦理的出现至少和企业本身的出现一样悠久。但企业伦理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下半叶,由于西方一系列经济丑闻和社会事件的出现,企业伦理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正式学科。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企业伦理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研究的逻辑前提是认为企业的需要(简单化为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伦理只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没有看到在企业需要和伦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伦理需要是企业内在基本需要的一部分。缺乏伦理的企业也许可以存在一时,但却不能持续健康地生存和发展,笔者在《企业需要的四个层次》中认为,企业对伦理的需要是企业继生存需要、秩序需要之后的第三层次基本需要④。 一、企业的伦理需要分析 1.企业伦理需要的经济学分析 (1)企业的责任: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 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观点逻辑地导出把追求最大利润作为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其结果“往往使他能以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利益”⑤。然而,只有经济人意识是远远不够的,物的发达如果缺乏伦理引导,就会支配和奴役这个社会,其代价是人性的泯灭。马克斯·韦伯论证了近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法治经济,作为一种不再是建立在暴力掠夺基础上的“经济型”经济,是以社会的道德进步为前提的,资本主义文明不仅是经济急剧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道德进步的结晶⑥。他提出的道德人特征有三:第一,“道德人”强调,合乎理性的伦理精神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二,“道德人”追求经济活动的社会目标,认为只有合理的获利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第三,“道德人”把促进经济与道德的同步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⑦。 企业的经济功能是吸纳和配置社会资源,然后加工成为社会需要的商品流和价值流,为利益相关者牟利益;企业的社会功能是通过节约交易费用的方式,道德地使用和配置社会各种资源,实现社会资源的有序组合,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税收和就业岗位。企业本身作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不仅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而且承担着社会“道德发展”的使命,两者结合,构成为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伦理效益互为前提,有机整合为企业的社会效益。 (2)知识经济时代边际收益规律的演变 经济竞争的根源之一在于资源稀缺性。只有占有资源才能给人带来利润,因此,竞争就成为占有稀缺资源的唯一动力。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信息和知识等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和传统生产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具有共享性特质,它不会在使用中消耗,而是在不断的应用中再生和增值,用者越多,创造的社会价值越多。传统的边际收益递减法则被智力资源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代替;企业边界开始向外寻找更有利的扩张方向,协作取代竞争而成为黄金法则。企业只保留决策、指挥、开发、研究、创新等核心功能,而把加工、生产、销售等过程扩散出去,企业的边界模糊了。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协作取代竞争,企业虚拟运作取代传统企业边界。这样,由资源稀缺导致的过度竞争,就让位于资源共享性的合作。合作成为生产力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和谐成为企业的一个新的伦理准则⑧。 2.企业伦理需要的管理学分析 企业伦理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而不是人们主观思维的产物,它具有客观性。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伦理规范了企业内外部各种关系,并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非强制性手段作用于企业及个人。它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并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以人为本。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这些伦理规范时,企业就能把内部关系理顺,把外部关系协调好,从而实现良性发展;而当企业背离这些伦理规范时,企业就会陷入各方面矛盾冲突之中,陷入到一种混乱无序状态。以下从六个角度来探讨伦理对企业的必要性。 (1)企业存在的目的。 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只有真正地为顾客着想,即合乎伦理地对待顾客,才能得到顾客的回报。弗里德里希·包尔生指出:“所有的技艺根本上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的——人生的完善。”⑨“人生的完善”道出了企业经营及管理的真谛。这里的“人生”具有普遍性。“人生的完善”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核心内容。以前管理一直强调效率、效益,其实,效率、效益是管理的中间目标,相对于“社会的进步”与“人生的完善”,它们只是手段。如果不择手段地谋求自身的效率、效益,那就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圣吉认为,“当人类追求的愿景超出个人的利益,便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远非追求狭窄目标所能及。组织的目标也是如此”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