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研究历程及若干热点问题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金瑞,河南财经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河南 郑州 450003   朱金瑞,女,河南财经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教授,博士。

原文出处:
中州学刊

内容提要:

企业伦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指导和理论资源。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探索基本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同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失德现象的大量出现,引发了学者从伦理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视野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对我国企业伦理研究历程及研究热点问题的梳理和分析既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1—0144—05

      我国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探索基本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同步。但是,真正从学科的视角有意识地研究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由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企业日益与政府脱离,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些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使失德、败德现象屡有发生,且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不仅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也严重地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引发了全社会对经济伦理尤其是企业伦理问题的关注。学术界从伦理学、管理学等不同的视野对企业伦理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高校纷纷开设了企业伦理课程,企业伦理作为一种资本渐被认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伦理研究历程及研究热点问题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拓展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有助于经济伦理学这个新兴学科的进一步成熟。

      一、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研究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伦理的初步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即开始了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从模仿苏联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如“鞍钢宪法”、《工业七十条》、《关于改进产业工作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简称商业四十条)等。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企业伦理主要表现为政治伦理,如革命道德是企业的伦理理念,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是职工的道德规范,通过群众运动、政治挂帅等政治化手段激发工人的工作热情和干劲等。与此同时,学术界也从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和壮大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角度,开始了中国特色企业伦理精神的制度属性、理论基础等的研究,如20世纪50、60年代,经济理论界开展了热烈的关于物质利益和按劳分配、“大庆精神”、“两参一改三结合”等讨论,尽管没有企业伦理的明确提法,但实际上已经涉及企业伦理问题。如于光远的《论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结合》(《学习》1954年第12期)、乌家培的《略论物质利益原则的性质》(《经济研究》1959年第8期)等。因此,尽管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和美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比较中得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然而,我国国有企业在长期的艰苦创业中实际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如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为内容的“鞍钢宪法”,以勤俭建国为主的“孟泰精神”,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精神等,为各个不同时期国有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①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学界对社会主义企业伦理的研究处于一种非自觉的状态,并且把企业伦理等同于政治伦理。如《按照毛泽东思想办企业》(《经济研究》1966年第4期)、《现代化生产企业必须大搞群众运动》(《经济研究》1959年第9期)等,企业伦理研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或者说是用革命性的政治伦理代替企业伦理研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以社会主义政治伦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伦理规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

      2.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伦理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和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日渐确立,迫切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伦理。学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自觉意识明显加强并在多个层面展开:从对一般意义上职业道德的关注,到对企业伦理是什么、有什么用,企业伦理规范,企业伦理建设的机制与方法等。

      (1)企业伦理研究的起始阶段(1978—1992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中央实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围绕分配关系,从“放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到承包制,国有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个体经济开始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补充得到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引发了企业伦理观念的变化,这是中国企业伦理研究进入自觉阶段的开始。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国有企业的服务态度及商品质量、财政、金融等与企业活动有关的职业道德;个体户的商业道德;企业伦理的含义、规范及作用等基本的理论问题。早在1984年《中国论坛》19卷3期上就发表了成中英《论企业伦理》一文;浦文昌在《道德与文明》1986年第5期发表的《浅谈企业行为的道德规范问题》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作了初步的分析;1989年罗国杰主编的《伦理学》(人民出版社)在对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职业道德的特征、要素和模式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业道德的内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的关系等问题;1989年唐能赋的《企业管理伦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从管理学的角度,通过对管理哲学、管理伦理的研究,探讨了企业管理的伦理问题;1990年乔法容的《企业伦理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企业伦理的含义、要素、企业人伦关系、企业道德调节、道德激励、道德评价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尝试通过企业伦理建设的案例,从经济伦理的视角审视企业伦理建设同企业发展的关系;继1991年龙静云、乔洪武的《钥匙的魔力——企业道德概论》(武汉工业出版社)出版后,1992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又推出了两人合著的《企业与道德》一书。两位作者对企业道德的特征、作用、功能,企业的社会责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诸环节的伦理规范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企业伦理研究已初具规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