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主要差异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延斌,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教授,江苏徐州 221116;朱冬梅,徐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江苏徐州 221006

原文出处:
道德与文明

内容提要:

中西方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方面,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道德养成教育理念、道德养成内容、道德养成途径、道德养成方法等诸多方面。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既有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上的根源,又与思想文化背景等密不可分。我们应该根据时代的特点审视这些差异。既要吸收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发扬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的优良传统,使二者优势互补,共同为我国当前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服务。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539 (2006)05—0046—05

      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方面,中西方都有着丰富的资源、优良的传统和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同,中西方在此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研究这种差异,对于我国今天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乃至整个公民道德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中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主要差异

      (一)道德养成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在道德养成教育理念上最为突出的差异莫过于:西方强调尊重孩子的主体性、独立性等,根据人的自然本性进行道德养成教育,而中国则侧重于家长、学校的权威与强制作用。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已经奠定了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地位和尊严的思想基础。自从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以来,西方道德观便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提倡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理念反映在儿童道德教育方法上,则是倡导理性的作用,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施行养成教育,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近代以来更是如此。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学校的道德养成教育,从古至今大多强调外在的道德权威,重“教”轻“养”,强调由家长、教师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强制性地灌输给未成年人,而忽视行为训练,轻视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二)道德养成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第一,中国重视整体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西方重视个人主义道德观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处理个人与家族、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提倡整体主义原则,崇尚以公为贵,“舍己从人”,“先人而后己”,显示了强烈地为国家、民族、整体而献身的精神。这种以整体为本位,要求个人服从整体的道德观,作为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我们的民族意识之中,对民族的心理,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包括未成年人的道德养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使得我国这一整体主义传统道德观更加发扬光大,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道德原则——集体主义,也成为青少年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

      与之相比,西方具有以个体为本位、崇尚个性张扬的传统。特别是资本主义产生以来,西方社会更是奉行“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信条,个人主义道德观大行其道:更强调个性的发展,更看重个人主义的教育,更注重个体价值,强调个体的发展与实现高于一切。未成年人的道德养成教育内容深受此影响。当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这一道德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本质上与我们的集体主义道德观、价值观还是泾渭分明的。

      第二,宗教及其伦理教育是西方家庭、学校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部分,中国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基本上没有宗教与宗教伦理教育。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西方国家的家庭、学校德育大都与宗教伦理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欧洲中世纪时,道德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变为神学的“婢女”。中世纪后,道德教育专属于宗教,并将宗教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计划。近年来西方宗教教育改革虽已取消了学校中的宗教课,但仍允许宗教课与德育课并存,同时要求以教义或有关教规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直到今天,宗教仍然是不少西方国家对青少年进行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借助于宗教信仰,将基本道德行为的养成渗透到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去。而在我国,因为缺少宗教传统,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或一些信仰宗教的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有所影响外,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受宗教的影响甚微。

      第三,西方注重公民道德教育,我国则具有“臣民”德育的悠久传统。

      早在古希腊的雅典,就有了以培养公民为目的的道德教育。而到了近代,由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公民社会也就具有了更为实在的基础,因此,西方国家普遍注重从未成年人开始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品德的养成,许多国家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都是通过开设公民道德课进行的。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中,提倡的是纲常礼教,目的是培养封建君主所需要的“臣民”、“顺民”,因而对未成年人从小就施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顺者为孝”的服从、顺从教育。辛亥革命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而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和政府注重社会主义新人的造就,道德教育内容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强调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国民道德的培养。尤其是2001年10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道德教育包括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已经进入了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合格公民的新时期。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较大差距。

      (三)道德养成教育途径上的主要差异

      第一,中国注重修养,强调“内省”与“自律”,西方则更强调“规约”与“他律”。

      注重内在道德修养是我国德育的传统,这一传统也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养成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们历来十分重视“修身为本”、“修身立德”的思想,主张向内探求,时时反省自己,不断总结道德体验。认为人们只要反身自求,复归于自身善的本性,就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人格。因为自律是内省的结果,是对道德行为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