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6)10—0141—04 一、道德领域中的“囚徒困境”现象分析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理论分析模型,它假设两个涉嫌共谋犯罪的嫌疑犯被捕后,被关在相互隔离的牢房中。他们面临的选择是:或者坦白或者保持沉默。他们被告知:①如果某个嫌疑犯坦白而其同伙不坦白,则坦白者可获自由而拒不坦白者要被判10年监禁;②如果二人都坦白,则二人都被判5年监禁; ③如果二人都不坦白,则二人皆被判1年监禁。 甲 乙 坦白 沉默 坦 白 -5 0 沉 默 -10-1 在这种条件下,两个囚徒怎样分析问题呢?从甲的角度来看,共有两种可能情况:①当乙采取坦白的策略时,如果甲坦白则要入狱5年;如果甲不坦白(沉默),则要入狱10年。因此,甲应该选择坦白。②当乙采取沉默的策略时,如果甲也沉默,则要入狱1年,如果甲坦白,则可获得自由。因此,甲应该选择坦白。总之,无论乙坦白还是沉默,甲都以坦白为更佳对策。很显然,本推理对于乙也是适用的。这样,两个囚徒在“精心推理”之后都采取了坦白策略,结局是两人都被判5 年徒刑。这个“坦白——坦白”的组合中,甲和乙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这个推理中带有某种悖论性的因素:如果甲、乙两个囚徒都采取沉默策略,则二人都只被判1年徒刑,显然要比二人都入狱5年更好。然而,甲、乙两个富于理性精神的囚徒在“逻辑上正确”的计算一番之后都采取了坦白策略,获得了都被判5年徒刑的结果。囚徒困境凸现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同时也凸现了合作问题的重要性。 实际的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囚徒困境的“社会效果”也并不总是负面效果,在特定条件下,它也可能造成某种对社会有益的效果,例如共同犯罪嫌疑人的坦白、商家之间的价格战。但是,道德领域中的囚徒困境的社会效果却总是负面的。 道德行为面临着道德成本和道德收益的问题。“践履道德行为要有物质、精神、智力、体力、时间等等的付出,这就是践行道德的成本,即德行成本。践履道德行为而获得的物质、精神、情感、权利、地位、荣誉等等方面的收益,就是践行道德的收益,即德行收益”①(P52),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是基于德行“成本——收益”分析而进行的;同时,任何一个行为者的选择不是在单一静止状态下进行的,而是具有双向动态性的,每一个道德行为主体都面临着一个与他人博弈的问题。道德是一项公共产品(公共福利),公共产品(公共福利)的消费具有无排他性的特点,个人从公共产品(公共福利)中的得益在结果上是同等的。但是,每个人为创造“社会道德环境”这一项公共产品(公共福利)投入的成本是不同。这样,不付出、少付出道德成本,却得到相同的道德收益(享受相同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于是道德领域中“囚徒困境”现象的产生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甲 乙 德行非德行 德行5 5 -10 非德行 10 -10 -5 甲乙两个不同的道德行为主体,在社会道德领域有两种行为选择:德行和非德行。假设实施道德行为的成本付出是5,非道德行为当然就没有道德成本, 其成本付出是0。①如果两人都实施道德行为,则双方均有道德收益, 这时社会道德环境最好;②如果两人都实施非道德行为,则等于是双方都在伤害对方,虽然双方的道德成本付出均是0,但双方从公共道德道德环境中得到的收益均为-5,这时,社会道德环境最恶劣;③如果一方实施道德行为,另一方实施非道德行为,就等于是一方在净付出道德成本5后,得到的却是净伤害-5(因为另一方实施的是非道德行为),他得到的净收益就是-10。 在这种条件下,两个人怎样分析问题呢?从甲的角度来看,共有两种可能情况:①当乙实施道德行为时,甲如果也实施道德行为,则甲的净收益是5; 甲如果实施非道德行为,则甲的净收益是10。因此,甲应该选择实施非道德行为。②当乙实施非道德行为时,甲如果也实施道德行为,则甲的净收益是-10;甲如果实施非道德行为,则甲的净收益是-5。因此,甲应该选择实施非道德行为。总之,无论乙实施德行还是非德行,甲都以实施非道德行为为更佳对策。很显然,本推理对于乙也是适用的。这样,甲、乙双方在“精心推理”之后,都采取了“非德行”这一“超优策略”,结果社会道德环境最为恶劣。 为了更好地分析道德领域中的“囚徒困境”,我们分析一下“买赃车”这一公众行为。而大街小巷的自行车族中,买过赃车的恐怕为数不少。很多人由此责怪公众知赃买赃,助长了盗车者的气焰,导致“自行车族中没有人不丢几辆自行车”现象的产生。“买一辆赃车”尽管比“买一辆新车”成本低,但如果大家都买赃车,却提供了庞大的赃车需求,刺激了盗车现象的增多,赃车又很快丢失。结果,“反复买赃车”的成本很快超过了“买一辆新车”的成本(包括经常丢车给工作、生活带来的不便、心理上的挫折感等在内)。但是你又无法拒绝买赃。因为在别人都买赃车的情况下,你拒绝买赃车将会使你的损失最大化:你不得不付出“买新车”的成本,所以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你应该选择买赃车;在别人都不买赃车的情况下,你买赃车的成本显然比别人低,所以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你也应该选择买赃车!大家都这样想,就产生了大规模的“囚徒困境”。 道德领域中的“囚徒困境”屡见不鲜。大家常见的上车挤抢、汽车抢道、排队加塞,司空见惯的见义不为,大家痛恨的行贿成风,都是囚徒困境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谁都希望有一个良序社会,享有一个好的道德环境,但“经济人”的自利天性又使其不想对良好的道德环境付出必要的成本。于是,一部分人在提供道德产品为全社会创造福利的同时,另一部分人“搭便车”免费使用,导致谁提供谁亏损,谁不提供谁盈利。从而,使得德行收益与德行成本不一致,非德行者比德行者获得更高的收益。最后,就德行者而言,如果在德行成本与收益的理性选择中找不到充分的根据,就会弃善从恶。久而久之,道德环境只会越来越坏,最终导致道德的无序状态,反德行的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