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34(2007)05-0014-10 一、20世纪哲学的基础问题 哲学的基础问题既是永恒的也是时代的,既是自我辩护的也是自我批判的。哲学的“基础”之所以是一个“问题”,就在于它一直以来就不是高枕无忧而是经常危机四伏的。哲学革命的标志是基本问题或者发问方式的转变。19世纪的哲学革命是把18世纪自然的理性变为历史的真理,真理不再是永恒的绝对,而是历史中的绝对。理性因历史而丰富深刻,历史因理性而自觉进步,人因为历史的理性而解放文明。20世纪的哲学革命是把历史理性变为生活的语言。理性不再是绝对的逻辑,而是生活实践中的意义。语言因回归生活而复活,生活因语言而澄明,人因为生活中的语言而沟通。日常生活批判成为20世纪哲学的基本转向和基本问题。日常生活批判这个基本转向或者新的发问方式是要问,“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什么”,而不是“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世界”。诚如有学者所云:从克尔恺郭尔到马克思,从柏格森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思想不再关心它自身和作为客体的世界之间的关系,转而关心它自身和通过主体或‘定在’而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之间的关系”[1] 55。 现在要讨论的是这种转向是如何可能的,以及这种转向带来的偏向与代价又是什么,这种转向在作为它的基础与前提的19世纪那里究竟继承与超越了哪些传统?也正是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导致对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效果意义的重新理解。因为正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19世纪哲学传统为20世纪的新的哲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哲学的生活转向要从19世纪哲学那里摆脱的前提是,不再把哲学造就成为类似科学的那样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绝对真理意义上的知识学,而是理解为对一种可能的生活与意义世界的实践构成;世界是随着实践的总体化视野而不断地自我更新的。世界不是被把握的对象而是在实践的改造的视野中不断生成与现实化的。20世纪哲学所要继承而又必须有所克服的19世纪哲学遗产是历史理性。黑格尔第一次把永恒的真理变成时间的历史的过程的具体。但黑格尔的历史是强制的目的论的,势必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非历史”的武断。 19世纪哲学认识论的世界是在知识逻辑或者反思的主体中生成的。世界统一于自我意识的反思统一性。世界在作为自我意识的认识主体反思统一形成之前并不存在。现象学从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出发,即世界是一切人的思想和活动的场所或背景,因为人不是在与世界隔离之中,而是通过世界来认识自身的,他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和对世界的否定者。因此,胡塞尔认为,问题要在从作为他的研究对象的笛卡尔的我思转到一个被置于人性和历史情境的较为宽广的范围中的自我意识。正因为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就只能认识世界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对世界的知识总是相对的,绝不是绝对的;总是开放性的,绝不是封闭式的,哲学因此是一种“不断的开始”。世界是存在意识中的意向的世界,一个不断更新的世界(梅洛—庞蒂语)。 总体上说,作为20世纪哲学基本问题的日常生活批判逻辑经历了一个兴衰演变过程:1)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是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先驱。商品拜物教批判实际上就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化地理解为一个巨大的日常生活世界。只不过,在那里日常生活只是一个认识论视野中的社会历史本体论存在的微观与具体的表现,一个颠倒的认识论假象。日常生活对马克思而言,只是哲学本体论的现象与微观表现,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微观统治表现。日常生活批判只是对哲学本体论的微观现象表现的批判性认识。2)由于卢卡奇,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性被上升,它不仅是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秘密所在地的开端,而且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与历史意识实现的关键环节。虽然与马克思一样,卢卡奇只是将日常生活当作更高的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进程所要超越的暂时性状态;但由于他竟将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简化、激进化为一种对抗资产阶级分裂的自然意识、科学意识的总体性历史主体辩证法,社会历史认识论意义上的日常生活理解范式正向一种实践存在论理解范式转换。3)接着卢卡奇,海德格尔通过把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哲学传统、人的类的活动意识本体论激进化为当下个体的生存时间意识哲学,通过把日常生活二重化为本真与沉沦状态,取代了古典哲学的个人与社会二重化理解模式。这便把马克思所说的作为宏观社会存在本体论之微观化表现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颠倒为以日常生活本身为基础的微观化个体化的存在论哲学,哲学本体论的微观化现象摇身一变成了内在微观化的存在论。马克思视为颠倒而“伪具体”存在的日常生活被海德格尔视为本真的内在具体的基础存在论。而历史客观的本体论则被证明是“伪具体”的“现成存在者”。4)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逻辑基本上就是按着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日常生活批判转向的路子,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东欧的科西克可以说是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结合起来的总结者。而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乃是把日常生活批判简化为消费资本主义批判的列斐伏尔。5)日常生活批判逻辑的极端化发展就是它的衰落的开始,其关键人物就是景观社会批判理论代表德波,在他眼里,日常生活批判家们曾寄予厚望的“新感性”——具体生活本体论恰恰正畸变为一种更骗人的新物化现象。由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批判理论,日常生活批判再次被证伪——一种伪具体的本体论。这意味着日常生活不可能被二重化与重新时间化,而是无历史无主体性的物化结构,真正统治世界的那个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被说成是永远空缺、不可能出场的空白。6)到了齐泽克那里,由于拉康意义上的大他者的霸权与遮蔽,个人存在从开始便注定是一个被划了斜线的受伤者,日常生活批判的本真诉求成为不可能的。其后果却是任何现实认识都只能是日常生活批判的,而任何日常生活批判则是认识现实的唯一可行的方法。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不再成为显学、基础性学问,却是一种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