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07)04-0379-06 生产力既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又是唯物史观赖以建立的基础。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技术的崛起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生产力范畴明显地突破了传统物质生产的域界而延展到了精神生产特别是知识生产的领地,以知识生产力的凸现为标志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新发展势必会对唯物史观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培育和发展当代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既是创新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需要,也是赢取新世纪竞争胜利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一、知识生产力的崛起与精神生产力的新发展 生产力范畴在整个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确立,归功于马克思在研究经济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们的相应理论的吸收而在哲学层面上所作的提炼和提升。从历史上看,最早对生产力从基本理论上作出系统论述并指明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当属德国庸俗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过程中,一方面批评了李斯特在精神生产力理论上将生产力归于人的本性特别是人的精神本质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重新客观地审视和研究了精神生产力问题,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与物质生产力相对应的精神生产力范畴。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货币的作用时就说过它是“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1](173),并认为科学就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是人类精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成果。此外,马克思还在多处使用过“人本身的生产”的概念。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生产力范畴实际上包括了人的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三种形态。从历史上看,它们分别是不同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形态。 可见,根据马克思的本意,唯物史观的生产力范畴决非仅指物质生产力,特别是他关于精神生产力思想的提出,极大地拓展了生产力的含义和内容。发展精神生产力本是发展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生产力范畴却奉行了一种简单化的认识。忽视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而且会影响物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已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精神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智力和知识成果的推动。 以往人们之所以会忽视发展精神生产力的问题,除去没有全面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方面思想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物质生产活动是当时大多数人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满足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是当时发展生产力的主要任务。但在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的今天,一方面,随着物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物质产品逐步富足,人们的消费需求重点开始由物质领域转向精神领域,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也明显地突破了单纯的物质生产力,许多知识型企业所生产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产品,而是智能和精神产品,信息服务业给人们提供的已不是物质消费资料,而是丰富的信息消费资料。尽管这些智能、精神产品和信息资料最终还要用于物质生产中,但就总体看,它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人们直接的精神消费品。尽管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力仍是整个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但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毕竟已远远突破了物质生产领域而拓展到了创造与开发精神产品和信息资料的新领域。这说明,当今时代之所以会凸现精神生产力问题,缘于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生产力的崛起上。虽然马克思在19世纪已提出了精神生产力问题,但在当时它还不是主导形态的生产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精神生产特别是知识生产成了重要的社会生产活动,相比之下,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所提供的社会财富在当代生产力所创造的社会总财富中的比重已大大降低。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谈论生产活动,再也不能不讲精神生产特别是知识生产;人们谈论生产力,再也不能不讲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如果说,在知识经济出现以前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主导形态的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的话,在知识经济出现以后,主导形态的生产力将是精神生产力。而且,无论是物质生产力还是精神生产力,都有一些具体形态。在知识经济出现前,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生产力、以土地投入为主的生产力、以资本投入为主的生产力便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力的主要形态。在知识经济出现后,以知识投入为主的生产力和以信息投入为主的生产力亦即知识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精神生产力的主要形态。所谓知识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知识、加工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所谓信息生产力,是人们生产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如广义的知识经济包括了信息经济一样,广义的知识生产力也包括了信息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力是占主导地位的精神生产力的主要形态因而也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形态。它的形成,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变革的重大成果,也是当代精神生产力新发展的主要标志。 作为当代精神生产力主要形态的知识生产力与知识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知识生产力凸现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靠的是知识生产力的推动。区别在于,知识经济是以经济尺度和经济效益标准度量知识的价值,其着眼点和追求目标都是经济效用,知识生产力表征的则是生产和应用知识产品的能力,其发展目标不仅是实现知识的经济价值,而且要实现知识的社会价值,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力相比,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构成要素不同。物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以支出体力劳动为主要方式,劳动资料以实体性的劳动工具为主,劳动对象是实物形态的原材料,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发展中尚是间接和潜在的第一生产力。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则以支出脑力劳动为主要方式,劳动资料主要是知识、思维方法、认知能力和智能化设备,劳动对象主要是虚物形态的人文信息资源,科学技术在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发展中已成为直接和现实的第一生产力。第二,创新程度不同。物质生产力虽也讲求创新,但更多的则是规模不断扩大的重复性生产。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则强调独创性和探索性,“同一种知识产品,社会只承认优先发现权或发明权,重复劳动将变得毫无意义”[2]。第三,价值评价标准不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经济效益为评价标准,直接受到价值规律的调节。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虽然也要考量经济效益,并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但它必须以社会效益作为第一评价标准。第四,增长趋势不同。物质需求是一种简单需求,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具有有限性,物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呈逐步递减的趋势。精神需求是一种复杂需求,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具有无限性,精神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呈逐步加快的趋势。 以知识生产力的凸现为标志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新发展表明,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已成为当代最为先进的生产力,在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的今天,充分估量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当代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有助于纠正把发展生产力等同于发展物质生产的片面认识,有助于纠正生产力标准认识上的误区,有助于深入认识精神生产的地位、作用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有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人们把发展生产力等同于单纯发展物质生产力,把生产力标准理解为单纯的物质生产力标准,导致在实践中粗放型地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带来了诸多不良的社会效应。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表明,发展生产力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力,而且包括精神生产力,运用生产力标准理论作指导制定政策、判断是非得失,既要考虑物质生产力,也要考虑精神生产力,坚持物质生产力标准和精神生产力标准的辩证统一,促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