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众史观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郝贵生,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郝贵生(1948—),河南封丘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理,然而它却是当前哲学理论界研究的一个薄弱点。群众史观理论的研究有待深化:一是要解决群众史观与马克思主义人学、人道主义的关系;二是要解决群众史观在唯物史观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拓展和深化群众史观理论的基本内容;四是要拓展和深化群众史观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257-2826(2007)09-0070-06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理,然而它却是当前哲学界研究的一个薄弱点。今就群众史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一些浅显认识,并求教于哲学界的同行。

      一、群众史观与马克思主义人学、人道主义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流行一种观点:即从历史观上不能讲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但又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然而在人学和人的发展理论研究中,只字不提群众史观问题,群众史观理论也不提人学思想。这种割裂马克思主义人学、人道主义和群众史观理论的认识是笔者所不能赞同的。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理论是与以“神道”、“神本”为中心的宗教神学理论对立的以弘扬、提高人本身的一种历史观。它的产生、发展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哲学史上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发展线索。这种弘扬人本身的理论必然包含着对“人”本身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不同的人道主义理论对“人”的回答也不同。旧唯物主义把“人”完全看作自然意义上的人。康德、黑格尔等把“人”看作精神意义上的人。旧唯物主义从完全自然意义上的人出发说明解释历史,最终也陷入了唯心主义。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这种认识笔者是完全赞同的。但是否因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就把“人道主义”概念等同于“唯心史观”概念,因此拒绝从历史观上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人道主义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不仅在于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背叛了唯物主义,而且在于他们把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或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为批判了这种具体的唯物主义理论而拒绝使用“唯物主义”概念,而是对“物质”概念做了新的解释。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就一直把自己的理论称作“唯物主义”理论。同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但从来没有反对从“人”的视角认识社会历史,从来没有反对弘扬“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创立开始,就对“人”本身作出了新的解释,就始终把“人”看作在劳动实践中结成各种关系的人,或者说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劳动实践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进行物质活动的具体历史的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的有关人的一系列论述表明了马克思在对“人”的认识方面与以往人道主义有根本不同的鲜明态度。也正是从这种具体历史的人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上也完全可以说是一种人道主义。作为人道主义的唯物史观的产生不是哲学史上人道主义理论的中断,但也不是这种理论的简单延续,而是既继承也批判,既有联系也有质的区别,是超越,是人道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形态。

      如果我们肯定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说明和解释人。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当使用“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概念时,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滑落到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理论、滑落到唯心史观方面来。近些年来,我们广泛使用“人的发展”的概念。最近又在使用“以人为本”概念。但这里所讲的“人”必须是具体历史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而处在一定具体历史时期的人的主体就是大多数的劳动实践的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人民群众”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活和历史看作人的历史,也就是看作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劳动、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也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恩格斯早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一封信中说:“我把你们当做这个‘统一而不可分的’人类大家庭中的成员,当做真正符合‘人’这个字的含义的人”。这里就恰恰说明群众史观与人学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今天所讲的“以人为本”决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以所有人为本,而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因为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仍然存在着利益方面的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面向和所依靠的人决不是也不可能是所有人,而只能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绝大多数人。

      二、群众史观的理论地位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但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哲学理论界并不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在最近出版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群众史观理论有越来越被弱化的倾向。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公开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都把群众史观理论作为一章内容来讲授。而近些年来,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材已经把群众史观理论降为一节内容,甚至一节的内容都不到。例如,影响较大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李秀林版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材,在已经出版的五个版本中,前三版都把群众史观作为一章内容来阐发,然而在第四版中,已经把群众史观作为一节内容阐发,而在2004年出版的第五版中又降为一节中的两个小问题。而由赵家祥教授主编的全国高教自学考试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书中,也是把群众史观理论作为一节内容阐述。笔者认为,群众史观理论不仅不能被弱化,而且应当更加重视群众史观理论。其重要原因就是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理论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