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观的历史演变及未来趋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庆堂,聊城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山东 聊城 252059)

原文出处:
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任何真正的哲学家都把哲学观作为自己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以自己的哲学观去创建自己的哲学理论。历史上的哲学观是多样性的统一,哲学家秉承“爱智慧”的意旨演绎出许多不同类型的哲学观,构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哲学系统,使人类生活得愈来愈智慧;未来的哲学观仍将是多样性的统一,哲学家还会在“爱智慧”前提下演绎出更多不同类型的哲学观,构建更多不同类型的哲学系统,使人类更加智慧地生活。一系列的哲学观构成一个发展嬗变的过程,不论将来生化出多少种不同类型的哲学观,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旨不会改变。哲学家将把所爱的智慧聚焦于生活智慧和发展智慧,从而不断地去追求更高的智慧。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217(2007)03-0001-13

      哲学观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哲学观问题是元哲学问题,狭义的哲学观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元哲学问题不同于哲学的元问题,哲学的元问题只有一个,即“哲学究竟是什么”。元哲学是以哲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它的问题有许多,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哲学的一般理论问题和一般发展规律,如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基本属性、哲学的社会功能、哲学的发展动力、哲学的发展模式、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与社会的关系、哲学研究方法论等问题,当然核心问题也是“哲学究竟是什么”。如果类比于科学学是“科学的科学”这一定义,那么也可把元哲学定义为“哲学的哲学”,也就是哲学学。实际上,元哲学问题和哲学元问题都是哲学的自我观照即哲学观问题。哲学观是哲学的自我诠释,它对探索哲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社会大众理解哲学与哲学走向社会大众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对自己的学理解释和功能定位历来观点分歧,而且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哲学究竟是什么?”这是哲学的最引人入胜又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正是这一永恒的追问和不断更新的回答推动着哲学的自我批判和不断发展。追问和回答“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不仅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首要问题,而且也是决定他们的哲学能否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理论的首要问题,并且还是决定他们的哲学具有多少合理性的前提问题。因此,任何真正的哲学家都把哲学观作为自己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以自己的哲学观去创建自己的哲学理论,由此便形成了哲学史上一系列多姿多彩的哲学系统。以追问和回答“哲学究竟是什么”为核心的哲学观问题,不是一般的哲学问题,而是全部哲学的前提问题,是决定如何理解和诠释其他所有哲学问题的前提问题。

      一、西方哲学观的历史演变

      西方哲学形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即是爱智慧,并且逐渐发展为一个学科,孕育了各种科学知识。从那时起,西方人一直在苦苦地追求和探寻智慧,并希望能够拥有和把握智慧。直到现在,爱智慧也仍然被看做哲学的真谛,没有人不同意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与追求。在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过程中,西方人虽然抱有哲学就是爱智慧的共同信念,却没有形成关于爱智慧的共同认识,每一个哲学家都在探寻和追求智慧,但每一个哲学家都又对智慧有自己独特的诠释。共同信念下的不同追求,使西方哲学呈现出千姿百态、相互批判、相互超越的状况,也经常使西方哲学家对哲学的元问题感到困惑并展开论争。西方人对智慧的追寻大致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

      大约公元前8到6世纪时,哲学开始脱离神话和常识,逐渐形成为一门学问。有些古希腊哲学家把哲学理解为各种知识的总汇,哲学获得了它的广义概念;同时也有一些哲学家把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万物本原问题的认识,这是哲学本体论的源头。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苏格拉底相对突出了伦理学问题的哲学地位,开创了把人的行为、伦理或“善”的问题作为哲学中心问题的哲学观路向。此后,亚里士多德对各种人类知识做了进一步系统的考察,认为哲学是与应用知识(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美术、修辞学)相对而言的抽象理论知识的总汇,它包括第一哲学及神学、数学、物理学,其中第一哲学就是狭义的哲学概念。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则认为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想知识的总汇,由三个部分即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组成。

      首先,爱智慧表现为追寻万物的“本原”。当泰勒士把宇宙万物的产生与消亡都归之于水时,第一次触及到了万物的始基或本原问题,标志着古希腊哲学开始形成。泰勒士所开创的是自然哲学的道路,自然哲学所关注的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或本原问题。它探究问题的立场或出发点是从世界本身来探索世界的秘密;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立足于日常经验观察之上的经验理性;它对问题的回答是企图把宇宙万物的形成和消亡归结为某种自然元素。从泰勒士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后,自然哲学家们各自都提出了自己所认为的始基,气、火、土、种子等等。自然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形成的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把万物的始基归结为原子和虚空。总的来说,古代自然哲学所追求的智慧是关于宇宙万物的始基和本原问题。爱智慧就是在经验观察之上探寻世界的秘密,力图把握世界的本原,这就是古代自然哲学的哲学观。这种自然哲学不仅开创了对现实世界的经验探索的道路,为西方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从中孕育出以经验理性为主导的科学精神。可见,哲学从产生之时起就与科学一体两端、浑然相连。

      其次,爱智慧表现为追寻“善”的理念。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公元前5世纪,曾发生向主体和伦理学的转向,苏格拉底不满意自然哲学把爱智慧解释为从世界本身来追寻万物始基的哲学观,也不同意智者们自称自己有智慧并能教授别人智慧的观点。他认为,自然哲学关于万物的始基或本原问题的种种看法,都是一种不可穷尽的自然因果性解释。哲学所寻求的不是自然的因果性知识,而是令人满意的因果性知识。为此,就必须转变哲学的视角,从探索自然转向探索人自身。因为一切令人满意的原因都存在于人的心灵中,所以哲学应该以人自己为对象,研究人以及与人相关的问题。苏格拉底经过深刻的反省,领悟到人并没有智慧,只有神才有智慧,人只是爱智慧而已。智慧不是关于外部经验世界具体的、相对的知识,而是人所期望达到的绝对完美的善的境界。爱智慧即是人用全部的身心去追求那永远不可达到的绝对,从有限、相对、短暂的人生走向无限、绝对、永恒。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开创了探索超验世界和追求自由的哲学道路。柏拉图沿着苏格拉底开创的自由哲学的道路继续探索,建立了第一个典型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柏拉图认为,哲学所追求的智慧,不仅是关于自然界的,也不仅是关于人的,而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整个世界的根本是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变化不定的经验世界的原型,经验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由此,他建立了理念论即以理念为基础的哲学本体论。这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本体论体系。柏拉图认为,人是理性动物,理性特别是哲学的思辨理性,才能把握理念世界,获得真理。爱智慧就是用思辨理性去把握理念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