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07)07-0061-04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这两种属性不是并列的,而是依据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1] (P.557)从而将它们当作先定的有主次之分的排列秩序: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这已经成为哲学公理渗透哲学研究、哲学教学和日常生活之中。这种理论推导是否与事实相符,是否以偏概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困惑。本文从传统观点不全面的、不合时宜的片面认识及其已经或正在产生的不良后果的分析入手,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斗争性的相对性和同一性的绝对性。这种新的哲学命题既符合理论推导的内在逻辑,又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趋势相吻合。 一、斗争绝对性和同一相对性的传统思维模式的理论误区和实践误区 第一,逻辑推导错误。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根据有无条件之分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显然出现了错位现象。矛盾即对立统一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互为前提和条件,不可分离,斗争性是有着内在同一性的斗争性,斗争性影响着同一性诸多要素的发展方向。如果说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贯穿一切领域而普遍存在的话,那么在没有条件约束的基础上谈斗争只能陷入虚无和空泛之中。说同一性是暂时的、有限的势必把同一性局限在一定领域而给斗争性开拓空间。按照传统观点,势必形成类似于同一性是“偶然”,而斗争性是“必然”,从偶然中抽象出必然,偶然可有可无,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而必然、本质与规律是一个概念的多种称谓一样,斗争性从同一性升华、概括而成,具有与“必然、本质与规律”同样的“威慑力”。斗争性是时代的“灵魂”,是不可改变的经义,而同一性却成为可有可无的表现多样的摆设。在推理上同一性讲具体,而斗争性讲一般,只能用这种固定模式套用所有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而不能相反。事实上,讲同一性,既是具体也是一般,讲斗争性,也是既讲具体也讲一般。对这两者的看法,应该使用同一坐标和放在同一层次,使用同一衡量标准,而不是两个标准,否则就会形成混乱。 第二,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绝对化。因为从用语称谓上分析,“绝对”是贯穿于“相对”之中的,是“相对”安身立命的原因所在。“相对”无疑依附于“绝对”,是“绝对”的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一个事物,具有相对、绝对两种因素,缺少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存在。在这个意义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所当然,矛盾同一性也是绝对的。事实上,相对与绝对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相对并通过相对表现出来,正如共性存在于个性中一样。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作为个性,矛盾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存在着此消彼长,随着新旧矛盾统一体的交替出现,也会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甚至根本改变。把斗争性绝对化的传统观点正是忽略了对矛盾作具体分析,在理论上会陷入空洞主义窠臼,在实践上就会产生“一刀切”的做法,犯教条主义错误,在该对矛盾对立双方调和的时候却强调对抗,反之亦然。 第三,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相对化。恩格斯曾指出,“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包含着差异和变化,……差异性包含在同一性之中”。[2] (P.194)事实上,如果只承认这种“亦此亦彼”而全盘否认“非此即彼”就等于根本否认事物的质的稳定性,混淆事物规定之间的界限,就会陷入相对主义,从而思维就不能对具体对象进行分割,无法由具体上升到抽象,不能正确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此列宁说过,“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3] (P.407)。显然,相对主义在实践意义上会导致折衷主义,根据个人的意志加以主观判断,颠倒是非和强词夺理。总之,把一切事物都以斗争定性分析,是变相的只合不分的具体表现,其实质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矛盾运动。 二、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辩证法强调对立面之间既统一又斗争,是哲学的起码要义。但以往对对立面之同一性的忽视,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暴露出一些弊端,要避免这些弊端,必须在理论层面正确解决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问题。 斗争性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它是有条件的、特殊的、暂时的、可调和的。 第一,斗争的条件性。主张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认为斗争能突破条件的限制永远斗争下去,这种观点不能自圆其说。充其量没有明确限定认识的范围和论域,把个别夸大为一般,后人又天经地义地把这种“一般”作为不可改变的公理投射个别。这两个“个别”不能同等对待。第一个“个别”是认识的始因,第二个“个别”是指解决的具体对象;第一个“个别”是源,第二个“个别”是流。具体说,第一个“个别”是指在不稳定年代得出的以斗争为特征的认识对象,但它不一定囊括和平年代以和谐为表现形式的大量个别现象,混淆了“个别”之间的差异。尽管斗争的绝对性、同一的相对性来源于列宁的哲学思想,但列宁哲学笔记的不确定性未必是统摄一切的权威性。后人把不确定性改变为确定性,把个别观点转变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把局部放大为全局。既然这种理论不是包含一切的全称判断,就得为斗争性的相对性、同一性的绝对性留下伏笔和开拓空间。我们认为,矛盾斗争采取什么形式,对立双方所依据的条件有何特殊性,怎样与对方进行斗争都受同一性的制约,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也以同一性为条件,脱离同一性这个条件讲斗争性,斗争性只会无的放矢,甚至没有同一性,就没有事物,就没有斗争的依存条件,斗争和诡辩便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