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7-0035-03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新贡献。中国共产党关于科学发展问题的理论和观念,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进步水平。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并完整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尽管在此之前,胡锦涛在江西和湖南的两次考察中都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来推进改革和发展。对这个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把它称作“科学发展观”。2003年11月24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提出: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安排好明年经济工作。此后,“科学发展观”的提法开始在党的会议和文件中被普遍地使用。在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不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中国现代发展理论的新贡献:(1)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践不应受到理论的束缚,理论一方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在没有充分的理论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虚假和空想的理论之前,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就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2)解读马克思,回到青年马克思,不仅是为了更准确的解读马克思的文本,如《1844年哲学-政治学手稿》等,而更重要的是看到马克思的视野,看到共产主义的前景,以矫正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错误和偏差。(3)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漫长的,在这一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社会只是一个重要阶段。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才更有利于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理想社会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现形式。两年来,我党关于和谐社会、和谐中华与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谐思想和文化虽然植根于中华民族文明的深厚土壤,但也是世界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因此,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外传统的和谐思想和文化在现时代的具体体现。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而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现形式。 关于和谐社会。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1] 揭示出“和谐”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性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2] 在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专章规定了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等内容,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 关于和谐中华。“一国两制”是我国改革以来的基本国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共建和谐中华就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复杂的变化之中,我们面对着来自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的严峻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和平统一、防止激烈的争端、缓和阶级矛盾,就不可能是一个和谐国家,而中国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结束两岸长期对抗、克服实行“一国两制”过程中的激烈冲突,就必须两岸携手,共建和谐中华,使整个中华民族真正成为和谐相处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