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7]06-0059-09 我们都知道,历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都知道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要真正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把这点做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首先有一个态度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相当长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所以遭到各种曲解和歪曲,特别是教条化和简单化的歪曲,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从来都是要求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刻苦钻研、平等讨论、虚怀若谷的。这里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不懈地、虚心地踏实学习是“科学精神”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强调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首先要强调“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本身,学习人类的一切精神文明财富,学习新的时代和新的发展,总之,学习一切未知的知识和经验。这恐怕是我们从过去多年马克思主义的曲折发展中首先应该吸取的教训。 过去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和简单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它丰富的内容被阉割或割裂了。譬如,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在这方面有许多珍贵的论述。如他们在《共产党宣言》里,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理想社会的特征,描述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是,这样重要的思想,在很长的时期里都被忽视了。不仅如此,过去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误解,似乎马克思主义是不谈人的问题的,特别是不谈个人、自我、人性、个性、人的存在等问题的,要谈也是在马克思早年的时候,到了晚年,他已只强调阶级、阶级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这即便不是无知,也是极大的误解,至少不是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表现。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本人,对“人”的问题有着极其深刻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对“人”的研究是分不开的。这是我们至今研究“人”的问题的指导思想。 这里,我们不妨就人的问题,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的一些论述作些分析。 一 “人”的重要性在我国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和世界发展新形势而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关系到我国今后能否顺应新形势的要求持续创造性地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时也充分表现出对“人”的问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 就我国理论界和社会人文科学界来说,自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人”的研究也已获得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人学”作为一门综合的新兴的学科悄然兴起。在1980年代,“人学”的各种问题就已在学界引起了争论。哲学界尤其注重对“人”的问题的理论探讨。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探讨有关“人”的问题的论文不时散见于各种报刊,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综合性的著作已陆续问世,如黄楠森等主编的《人学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陈志尚主编的《人学原理》(人民出版社)等。 在其他国家,“人”的研究也普遍受到重视。在西方,对“人”的研究开展得很早,学者们多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进行研究的。譬如,对“人”的研究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又如,西方对“人格”(personality)的研究自古就有,进入20世纪以后已有许多有关“人格”的有影响的学说和理论出现,当代的趋势主要是不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人格学说,而是强调适合各种情况的多元化模式。总之,“人格论”或“人格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许多学校里都设有专门课程。 苏联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由于提出所谓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或“具有人的面孔的社会主义”,学者们关于“人”的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而且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来阐述。这些论著有着浓厚的教条主义和配合政策的色彩,在苏联解体之后已大都无人提及。苏联解体之后的俄国,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日渐得到重视,研究也多了起来,其中很多是结合俄国的现状进行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从1999年9月开始,联邦主义和公民社会研究所出版了一种哲学—政论文选《个性与社会》。它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人”。 对国外的有关研究,我们自然需要加强了解,但更重要的是开展我们自己的研究。 对我国史学界来说,也许在这方面的研究做得还比较不够,尤其是缺少结合历史实际的对“人”的问题的理论探索。实际上,“人”的问题与历史研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通常,我们的历史研究都集中阐述过去的人和事,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自然是没有错的。可是,如果我们要深入到历史的深处,弄清楚历史深层次的种种问题,诸如弄清楚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复杂原因、重要历史人物命运多变背后的因果关系;弄清楚大国兴衰、王朝更迭、制度嬗变、人物沉浮、战争风云、革命浪潮、经济起飞、文化璀璨的发展规律,就不能只停留在阐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层面上,而是需要深入到理论的层面上探讨了。这也就是“历史理论”或“史学理论”所要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