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7)02-0024-09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理论最根本的理论本质。“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22如何阐发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理论的实质、功能、内容及其当代价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解,因而是全部辩证法研究中最为核心的课题。我们认为,要切实把握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关键在于领会他所开辟的与辩证法的思想本性相适应的理论视域,即“后形而上学”视域,只有在此视域中,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才彻底摆脱了传统辩证法理论“非批判”的局限性,辩证法的批判本性才得以充分地向人们敞开,展现和实现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一、辩证法批判本性的拯救与形而上学的克服 拯救辩证法的批判本性,这是哲学的发展向马克思所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在马克思哲学之前,黑格尔代表着辩证法的最高成就。黑格尔试图“以思想的辩证运动来消解和融化自希腊以来的实体本体论及其概念方式”[2],他从理性的“自我矛盾”里发现了概念超越和打破自身界限、不断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内在生命力,认为精神的矛盾性构成了“思维规定的内在否定性、自身运动的灵魂、一切自然与精神的生动性的根本”[3]。这使得辩证法所蕴含的批判向度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得到了展现和阐发。 马克思充分肯定黑格尔哲学“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过工了”[4]100,但是,马克思同时指出,这种批判“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神秘化的批判”。这使得黑格尔的辩证法最终导向了“虚假的实证主义或他那只是虚有其表的批判主义”[4]109,辩证法的批判本性最终被窒息了。 那么,这种“自身还不清楚”和“神秘化”的因素是什么?以往人们均从“唯心主义”、“泛逻辑主义”或“无人身的理性”等角度来理解,这无疑都有其合理性,但我认为这尚没有抵达其最深层的本质。在我看来,马克思所谓的这种“神秘化”的因素,在根本上所指的乃是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与此相应的,当马克思说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1]22时,我们同样应作如此理解:只有终结在黑格尔那里达到顶峰的“形而上学思维范式”,才能真正拯救被窒息的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众所周知,形而上学是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自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开始,“途经普罗提诺、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一直延续到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5],在漫长的哲学史中经久延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理解事物的固定思维范式。概括而言,它具有如下三个最基本的特点:1)它把寻求终极实在、最高本体和世界的“最后本质”作为人的思维和生存的最高宗旨和目标;2)它把寻求单极的、同一性的“一元化原则”当作解决思想和生存问题的基本原则;3)它把寻求非时间、非语境的“非历史”的、“永恒在场”的“本真存在”作为思维和生存的最高支撑。这三者表明,所谓形而上学思维范式,就是一种试图从一元化的、非历史的终极本体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思维范式,是一种迷恋于最终主宰、“第一原理”和最高统一性的思维范式。寻求绝对实在的“绝对主义”、寻求一元化原则的“总体主义”、寻求永恒在场者的“非历史主义”,这三者构成了其最根本的特质。 克服上述形而上学思维范式,本来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原初动机,他试图通过对概念辩证本性的揭示,使“本体”成为一个自我矛盾、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活动性”,并呈现为一个历史性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创造过程,以此克服传统形而上学实体化本体的凝固性和绝对性,从而改造传统形而上学。然而,黑格尔的不彻底性在于,他与传统形而上学一样,仍然把“本体”理解为一个抽象的概念王国和共相世界,构成世界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这一“概念王国”的根本特质是:其一,它是“逻辑在先”的因而也是“超感性”的,它高于感性的现实世界,并构成后者的根据和理由;其二,它是“普遍性”的,个别性、特殊性只有纳入共相的概念王国中才能得到理解;其三,它是“超时间”、“超历史”、“永恒在场”的,虽然黑格尔强调概念的历史运动,但在他那里,历史最终从属于逻辑和概念;其四,它是“绝对”的、最终消除一切差异和对立的“同一性”的“真理王国”,虽然概念的辩证运动以矛盾为前提,但概念辩证运动的最终目的却是要中介和综合一切矛盾,实现以理性为基础的与现实的和解。 不难发现,“概念世界”的上述特质,所表现的正是前述传统形而上学思维范式的基本特点,这表明,黑格尔的辩证法与传统形而上学分享着共同的理论前提和思维原则。正是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框架,导致了辩证法批判本性的窒息。 首先,在形而上学的框架下,辩证法必然向抽象的同一性妥协,使辩证法的“矛盾原则”难以贯彻到底。如前所述,形而上学思维范式的一个根本特质就是对“同一性”的单极本质的迷恋,然而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包含着理性与感性、目的性与因果性、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等矛盾关系的统一体,因此,以同一性的概念世界来说明人的现实世界,必然会把现实世界多元丰富、矛盾具体的内容蒸发掉,在此意义上,虽然黑格尔辩证法把“矛盾性”视为理性的本性,然而,以之来说明人的现实世界,恰恰导致了矛盾的瓦解和消失。 其次,在形而上学的框架下,辩证法必然向“绝对性”和“终极性”妥协,并因此使辩证法的“否定性向度”遭到窒息。如前所述,形而上学思维范式的一个根本特质就是对绝对的终极实在的追求,受此支配,辩证法虽然也强调否定性,但正如阿道尔诺所指出的,它在实质上不过是“通过否定来达到肯定的东西”[6],即通过否定性的途径来获得关于世界的终极解释和统一性原理,很显然,当这种“结束一切的绝对真理”达至之时,也就意味着辩证法的“否定性向度”走向了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