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7)03-0001-07 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和社会批判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纵观马克思一生的研究,其社会历史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主要是通过社会批判得以实现的;或者说,前者主要是通过后者加以具体阐发的。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其他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理论的批判考察,才驱除了历史认识上的各种迷雾,解开了“历史之谜”,从而对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深刻的理解和阐释。所以,离开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和方法,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其社会历史理论。今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批判,如何看待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和方法的当代价值,进而推动社会历史研究,仍然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应当说,通过社会批判来审视社会发展,并不完全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独有的特征。在现代西方学界,大多数社会理论尤其是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理论都具有批判的特点。众多学派、思潮尽管对社会问题关注的重点和角度各有不同,但在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研究上,都突出了批判的方法。不过,同样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马克思同这些理论在其批判的出发点、旨归、方法上却大为不同,最后所得出的结论、所达到的高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揭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并从中把握其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立场、观点,应当对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与当代西方各种社会批判理论加以比较分析。 如果说,当年康德曾把自己所处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那么,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为“批判的时代”。只不过康德时代的批判主要指向的是神学统治和独断论形而上学,而当今时代的批判主要指向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各种社会主义 (如生态社会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等)就是当代社会批判思潮的主要表现。 西方马克思主义尽管不是一种统一的理论,但是其基本特点则是社会批判。在其不同发展阶段,批判、研究的重点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在20世纪20-3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焦点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问题和革命策略问题。以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为代表的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针对资本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力图唤起人们的批判意识,并尝试制定新的斗争策略,由此来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20世纪中期之后,由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全面统治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类陷入严重的生存困境,因而如何摆脱人的生存困境、文化困境,寻求人的自由、解放,便成为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主题。正是这样的困境,成为众多学者批判分析的对象。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以霍克海姆、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和以萨特、梅洛—庞蒂以及列斐伏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他们继承了卢卡奇等人所开创的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传统和倾向,对现存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化批判。这种批判思潮在60年代末以巴黎“五月风暴”为代表的青年学生和工人的反抗运动中得到了呼应和共鸣,许多批判理论被人们所接受并风靡一时。进入70年代后,随着学生运动的失败,以及“新社会运动”替代传统的工人和学生运动而成为左派主流政治,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总体性运动算是结束了,但作为个别理论家的活动还在继续进行,其批判的特点更是五光十色。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总体性运动结束之后,批判思潮开始向多样化发展。较有代表性的是后马克思批判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潮。后马克思批判思潮的学者明确表示不赞成马克思主义,但却自认为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性遗产,如德鲁兹、布尔迪厄、鲍德里亚、德里达等大致如此。这一思潮的主要理论特征是,既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但又不同于某些后现代主义者的政治立场。他们从某些方面(如文化、消费等)激烈地批判当代资本主义,而又小心谨慎地同马克思主义保持一定距离。在此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与后马克思思潮相比,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潮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接近,仍然坚持马克思最基本的原则和观点,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后工业社会所无法超越的。面对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他们拒绝承认其质的改变,而只是将其看作是“晚期资本主义”或“全球资本主义”。像活跃于西方学术界的詹姆逊、伊格尔顿、德里克、科尔纳、波斯特等人就持的是这样的观点。他们固然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分析上各有侧重,但其基本倾向还是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如詹姆逊的文化批判、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科尔纳等人的后现代批判等,都反映了这一思潮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的又一股社会批判思潮。尽管后现代主义理论本身差异较大,但其共同的特点是将矛头直接指向现代社会。无论认为后现代社会是现代社会的断裂,还是现代社会的延续,所持的共同立场就是对现代社会的强烈批判。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危机,均导源于现代性。现代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走向反面,它生产了一整套规戒性的观念、制度和话语,使其统治和控制合法化,从而使人们陷于它所设置的牢笼。福柯认为,理性的统治造成了知识的霸权,并使这种霸权成为新的统治形式。而要破解这种统治形式,就必须以多元性和差异性来拒斥现代性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德里达则是从解构主义立场出发来批判考察现代社会,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总体性社会,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奴隶;要拯救现代社会,就必须祛除现代社会的“中心化”,即让社会远离传统的中心,实现人的解放。总之,后现代主义主要突出的是多元批判、语言批判以及意识形态批判,试图用这些批判来改造现代社会。 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方面,新近产生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像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女权社会主义等就是这种思潮的主要代表。“市场社会主义”在20世纪 50-60年代正式提出之后,从80年代以来,逐渐盛行于世界许多国家。市场社会主义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缺陷而提出来的,旨在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盲目发展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提高经济发展的和谐程度和社会发展的公正程度,以便保证人们经济利益的正常实现。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看法尽管五花八门,但至少在以下几点是共通的:一是把市场视为实现社会主义、实现公平分配的手段;二是目的在于实现公平竞争、最优的效率和最公平的分配,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三是限制权力过分集中,阻止政权向官僚主义化发展,促进民主化发展进程;四是实现劳动者自治,防止劳动异化的发生。[1]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西方“绿色运动”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它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面临的严重危机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内在联系,批判当代资本主义,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它不仅把导致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于资本主义制度,而且谴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帝国主义”行径,其批判的锋芒是非常尖锐的。女权社会主义也是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种思潮,它以女权问题为中心,集中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不平等导致女权的不平等,强烈要求改变现有的经济社会关系,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实现男女之间的真正平等,并把妇女解放寄托于社会主义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