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

作 者:

作者简介:
邹吉忠,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原文出处:
东南学术

内容提要: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角度,在分析总结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制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制度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启示,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制度哲学研究的思路与方向,为制度的哲学研究提供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思路与框架。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07)03-0095-07

      在我国学术界,对各种具体制度或特定制度类型的研究早已有之,但是关于制度本身的研究,则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大约在10年前,哲学界对制度的问题还十分敏感,学术刊物对专题研究制度的哲学论文还十分谨慎。但是到今天,在制度成为各门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后,也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与各门具体科学对制度的操作性层面进行研究不同,哲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是一种根本性的研究,涉及到制度的一些根基性问题,不论对制度研究,还是对哲学的研究,都产生了一些有待梳理和分析的内容。本文就此相关问题作些探讨。

      一、新时期我国哲学界关于制度问题的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西方哲学研究和中国哲学研究,构成了我国新时期哲学研究的三大块。这“三架马车”合力推进了我国哲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在人们对这三大块的研究进行评估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倾向于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研究作出正面的积极评价,极力从西方哲学研究和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汲取营养,而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则往往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认为后者缺乏应有的哲学品位和深度,没有多少值得汲取的东西。但是,公允地讲,对中国新时期哲学研究取得创新性成就起牵动作用的,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根据思想解放的现实要求,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第一个重要领域是认识论,李泽厚对康德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冯契对中国哲学的辩证逻辑阐释,高清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把握,黄楠森、肖前、夏甄涛、邢贲思、陶德麟、齐振海、陈晏清等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全面推进和牵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从而构成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次创新性研究;从认识论研究引申出来,形成了价值论的研究领域,李德顺的价值论研究,袁贵仁的价值学研究,李连科、王玉樑、江畅等对价值问题的研究,冯平、陈新汉等对评价问题的研究,构成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次创新性研究。在这期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方面沿着张一兵、王南湜、赵家祥等对马克思原著的重新解读,另一方面是更多学者对社会哲学、发展哲学、实践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公共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深化和拓展;构成新时期哲学研究第三次创新性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在这方面,黄楠森、袁贵仁、王锐生、崔自铎、韩庆祥等的研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总之,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重大理论问题的创新性研究,在西方哲学研究和中国传统哲学研究领域,都是不多见的。它们虽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创新,却明确地表现出中国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讲话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哲学研究的中国维度,并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产生了现实的影响。

      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这一总体进程中,关于制度的哲学思考与研究,沿着四个方向进入哲学研究的视野:(1)最早从哲学角度研究制度问题的,是沿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研究,它以对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呼应的制度文明的研究角度,探讨制度的问题。随后,(2)鲁鹏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制度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哲学上的研究①;(3)方军、万俊人等从制度的伦理基础与道德正当性角度,引出制度的伦理学研究②;(4)邹吉忠等从我国上世纪90年代哲学研究范式从历史到社会的转型角度,对制度的人学基础、制度的社会价值、制度与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③。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对制度的操作性研究和人类学、文化学等人文科学对制度的描述性研究不同,关于制度的哲学研究是对制度的根本性问题的研究。不敢肯定地说制度的哲学研究会成为像认识论研究、价值论研究、人学研究那样牵动哲学研究的新主题,但是从目前哲学界关于制度问题的研究情况与趋势看,我们也不能得出否定这种可能性的结论。这样说,主要是基于新一代的哲学研究者对制度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制度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意义所形成的看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意识与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创新,需要解决两个前提性的问题。首先,要在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科学研判和准确把握世界变化趋势和中国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找出并界定清楚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现状与未来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进一步明确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问题意识。对中国问题,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站在哲学的高度去看,我想应当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内容,即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观察、思考和研究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和当代价值的立足点。

      其次,我们要站在这一出发点和立足点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批判和反对宗教和唯心主义世界观、阐扬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武器(虽然它的这一功能并未丧失、也不会丧失),更是在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框架中重新确立起来的劳动观和实践观,因而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为(历史/主体)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分析和理解事物的一般方法论(虽然它的这一功能也十分重要),更是指导和帮助我们研究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导和帮助我们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指导和帮助我们探寻中华民族如何以不可遏制和不可阻挡的方式曲折上升的道路、途径、方式和机制的哲学方法。这样一来,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创造性劳动,改造世界的实践,辩证的发展(包括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健康的发展),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和理论核心,它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其当代价值的根据,也是我们思考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本理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