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价值观研究与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俊峰,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2   马俊峰(1954—),男,山西稷山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社会发展理论。

原文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传统是现实的根,是现实的源,不理解传统也就无法认清现实,对传统的弊端指认不准,在现实实践中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旧道履覆辙。中国传统价值观是由复杂的多种因素构成的,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多种多样,我们应该以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系为目标,围绕问题,有的放矢,合理分工,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对传统价值观的研究和现实中国社会价值观的调查。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023(2007)02-0011-04

      中国当代哲学价值论的研究,大致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逐渐将中心落在价值观研究上,社会各方面对价值论的重视也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但是,不客气地说,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和努力,我们所提供的理论观念和精神产品,还远远没有达到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可我们在观念和理论上,仍存在诸多含糊、迷茫甚至混乱的情况。笔者以为,我们应该以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系为目标,围绕问题,有的放矢,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价值观研究。

      一、重新反思中国传统价值观

      当今中国是从传统中国发展而来的,无论人们在观念上理论上如何进行超越,或号称实现了跨越,实际上任何人也无法割断这个历史过程。传统是现实的根,是现实的源,不理解传统也就无法认清现实,对传统的弊端指认不准,在现实实践中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旧道履覆辙。这两个方面,在当今中国都有着大量的经验根据的支持。传统之为传统,之能够传下来,表明其还有着生命力,继续影响着现在的人们,其中起作用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既是人们评断是非、好坏的标准和原则,也作为一种人们以为的合理看待事物、知人论世的方式,一旦确立,就具有了一种普遍化的社会性性格,并得以薪尽火传地延续和横向地播散或流传。而唯有这种为实际生活着的人们所相信所信奉而延续而流传的观念,才是真正能起作用的,也是有着生命力的表现。至于那些仅仅存留在经典文本中的思想观念,也就是那些为理论家思想家所提倡的属于理想主义的东西,恐怕更多地只具有思想史意义,而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借以知人论世、进行行为选择的实际价值观有着很大差别。

      马克思早就指出过,正如看一个人不能以他所说的话为依据一样,了解一个时代也不能只看它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文化。但我们许多搞理论研究的人恰恰忽视这个道理,把古代思想家写在书中的价值观当作是那个时代人们真实奉行的价值观,比如把中国儒家经典中的价值观当作是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无论是激烈的反传统派还是保守主义者,基本上都以此来看待传统,只是各自所侧重的方面不同罢了。他们都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汉武以降的历朝统治者,尽管嘴上讲的是独尊儒术,在制度安排上却是“百代都行秦政制”,施行法家那一套东西。阴法阳儒,儒表法里,价值导向与实际的价值取向形成悖反,其重要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了普遍的双重人格,从知识分子到普通老百姓,都奉行着嘴上讲仁义道德,似乎都只为着如何正其谊明其道而努力,实际上却斤斤计较地进行着利害的盘算,谋利计功,不落人后;明里都在讲人性本善,诚信为根,谦让是本,经教化皆可为圣贤,暗里却坚信人心险恶,有罪推定,处处设防,输诚失信,在在有之。尽管我们无法对过去各朝的价值观予以实证的调查,但通过正史、野史和其他文献的记载可以知道,实际生活中的人们并非把儒家经典中的那些理想的也是高调的东西当作信条,国家政治生活中如此,人们的日用伦常中也如此。这正如今天农民工人们的评价标准与报纸上提倡宣扬的标准有很大差别一样。

      如果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自此以降,西方文化就随其商品、商人、传教士等开始逐渐渗透了进来。经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的推崇,西方实用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更是大举进入。在价值观层面,民主、共和、宪政、法制、平等、自由、权利等等,都在冲击以往中国本土的家天下、等级制基础上的君臣父子、仁义礼智信观念的同时,为世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所广泛接受,形成了近代以来的新的传统。中国被强行拖进了现代化的过程,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或全盘西化固不现实,或保存国故,都是一些文化人的一厢情愿。加之严重的城乡二元化,一方面是城市文化和知识分子观念形态的云翻雾起,另一方面则是广大农村和农民原生态生活的死水微澜。中国的价值观在固有的多元混杂的基础上,又突现出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冲突。还有共产党人所开创的延安传统,因其解放后变成国家的主流观念,其影响和地位就绝不能以一地一派的眼光而视之,如何分析其缘起、构成和利弊,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如此看来,对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既不能以“礼仪之邦”来赞之,也很难用“民族劣根性”来贬之,其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很难用“一言以蔽之”的模式来概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固然不错,但如何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弄清其本来面目和来龙去脉,如何立足于中华民族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确定合理的解释框架和评判标准,分清其精华与糟粕,是其所当是,非其所当非,却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毋庸讳言,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还是很差的,至少是很不够的。我们应该尽快地将这方面的工作开展起来,结合伦理学史、美学史、经济学说史、政治思想史、制度发展史、教育史、民俗史等,将中国的各种价值观及其历史发展,做一番系统的整理和梳理。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二、当代价值观调查工程

      关于开展这个调查工程的问题我们在好些年前就提出来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也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是我们非做不可的一件事情,而且可以说,我们进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工作,也是为了与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调查联系并为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情况及其变化的趋势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我们进行当今中国人价值观的调查,一定得特别重视这个国情,分别地以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人群的价值观为对象,对价值观的不同方面进行调查。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工作量非常巨大、非常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与社会学、宗教学、民族学、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进行联合,需要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的一项庞大工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