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共生:关于社会和谐的哲学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承叔,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原文出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关系的基础,人的需要是全面的,因此社会有机体的生产也必须是全面的。社会和谐的实质就在于社会四种生产即物质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之间的内在平衡,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因而也是我们必须加以重新审视和研究的社会发展规律。本文从社会有机体的角度,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实质,论述了社会关系再生产在四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构建社会关系体系的重要性。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07)03—0019—06

      一个社会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但是一个社会又不能以经济的发展为唯一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物质生产为第一前提,但是社会生产有更宽泛的内容,它是四种生产的统一,即物质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社会矛盾的积累,我们越来越需要对社会进行哲学的整体思维。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社会和谐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经济建设,在计划经济下,没有那么多利益集团,因而经济的发展不会造成那么多的社会矛盾,社会在形式上看是和谐的,但是却缺乏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了,充满了活力,但是由于存在诸多利益集团,它们各行其是,这就容易产生复杂的社会矛盾。一个社会如何既保持活力,同时又使内部健康和谐,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难题,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难题。

      资本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长期实行自由资本主义战略,即“小政府、大自由”,国家对市场采取不干涉政策,只起“守夜人”作用,由于它调动了资本的积极性,因而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它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不仅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最广泛的世界性联系,而且使许多国家步入工业社会。然而它也留下了最大的社会难题:定期的资本主义危机,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工人造反,无产阶级革命,世界大战,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遭到严重破坏。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改变战略,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有的国家实行“大政府—福利国家—社会伙伴关系”为主的国家体制改革,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社会和谐程度,但也导致了整个经济的低效率,企业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下降。20世纪70—80年代第一、二次石油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滞涨,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再次抬头,它们使国有企业私有化,福利国家体制得到改革,对工会的支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降低,史称“新自由主义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活力有所增加,但工人的生活处境却进一步恶化,福利减少,失业率上升,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效益与公平的对立成为无法解决的矛盾。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后,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又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学界虽然对此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大多停留在操作层面,很少从哲学上进行思考。从哲学上讲,社会的和谐,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社会四种生产即物质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之间的内在平衡,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因而也是我们必须加以重新审视和研究的社会发展规律。

      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正如他在《资本论》序言中所说:“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1](p.12) 因此社会要素相互联结,不可缺失,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都将影响社会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必须进行全面的生产,除了物质生产,还必须进行人的自身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这是一个能动的有机过程,任何一种生产的缺失,都将影响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再生产。社会之所以是一个有机体,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本身,因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2](p.226)“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3](p.118) 正是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决定了全部社会联系的有机性。人的需要是全面的,因此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生产也必须是全面的,只有一种生产需要的人是不存在的,正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的存在决定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全面性。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人的研究,缺乏对社会有机体的研究,因而导致对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的片面理解,即把社会生产仅仅归结为物质生产,而忽视对人的自身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全面研究,这是导致见物不见人片面社会发展观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地论述了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指出了一个现实的人必须是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有所需求的人、进行自身再生产的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进行精神生产的人,其根本含义就是指出了人类社会四种生产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了人的需要的全面性和有机性。

      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物质生产是基础,因为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4](p.580) 但是如果以为一个社会只要进行物质生产就可以生存和发展,那同样会使真理走向谬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整个社会的生产是四种生产的统一,离开了其中任何一种生产,社会有机体就不能生存下去,这是一个只能在观念上分开,而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中不能分开的过程,因为人不可能只靠一种生产来生存。

      物质生产是基础,但是构成物质生产基础和前提的是人的自身再生产,因为人们之所以要劳动,“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决定的”。[5](p.67) “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是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和人们的意识一样,也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制约的。”[6](p.34) 正是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决定了人必须劳动,因此,与物质生产一样,人类自身生产也是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目的,它构成整个社会生活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源泉。正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构成了其他三种生产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前提,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不断发展。因此,从现实的人出发,研究社会有机体的运动和发展是不能离开人类自身生产的,然而在物质生产唯一性思想的影响下,人类自身生产从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消失了,至少受到了不应有的冷遇,其结果是歪曲了唯物史观的基础,这是需要认真反思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