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迎来一个整体性发展时代,其突出表征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正在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全方位的沟通、联系、互相影响的客观进程与趋势,尤其是以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的全球化进程,使当今世界的发展图景愈来愈呈现出整体联动态势,从而愈加清晰地展示了这种整体性世界图景。
正像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这是一种“格式塔”的转型过程。在19世纪以技术理性为中心的时代,人类往往忽视了事物之间潜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一点在人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个人、机构、家庭、民族、社团、城市、地区、国家、大洲、世界,这些要素之间无一不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经把“文化”定义为:“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备的能力和习性”。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在《文化模式》一书中也强调文化的整体意义,她认为,所谓整体并非单纯是所有部分的总和,而是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的结果,它所带来的是一个新的实体。
这些思想见解,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因此,我们对于当代世界文化的理解,必须要有一种整体意识,更应该以一种整体意识去关注世界、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关注文化的发展——这也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所在。
文化是标志人类生存样式、意义规范和可能发展方向及道路的整体性范畴,文化哲学作为人类文化整体时代的一种哲学表现形式,它应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自觉,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思辨哲学传统与自下而上的经验哲学传统的辩证综合。在这种综合中,文化哲学预示着人类活动方式的重大转折:传统哲学侧重于解答人类认识活动的本原、根据和手段,主要探寻认识如何可能?怎样达到认识和实践的目的?等等;而文化哲学则以检讨人类文化创造的结果为起点,主要回答当代文化实践的价值、文化对人类生活的规范意义、文化进步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以及当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等等。显然,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对人类文化活动及其结果的系统反思形式,它并非是“文化”与“哲学”的简单组合,而应将其看成是一种具有逻辑内在联系、表达和反映时代精神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种哲学形态一方面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反思构筑各种具体文化理论研究的学理基础,为具体审视各种文化实践提供基本的价值参照;另一方面则把目光投向包括科学、宗教、伦理、语言、艺术在内的全部文化生活世界,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追踪生活、表达理想。
文化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是人类所独有的生命存在方式,文化的发展表征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动态联系,因此也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历史表达。所以,文化哲学作为技术与人文、理性与价值的对接,不是通过文化的某一层面来表达人类的理想与进步,而是通过人类文化创造的整体性价值来表达人类的理想与进步。这种文化的整体性进步并非简单的文化积累,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选择过程。人类历史的每一次进展,一方面为现实人生营造了新的物的结构,产生了更多的物质产品,因而都再一次地满足了人的无止境的物的要求;另一方面,历史的进步也意味着人类对物的异化的消解,对人作为自由存在的发现,对人与人关系合理性的提升和与这种关系对物的交换的扬弃。而当历史表现为物的增值的同时,也表现了文化的胜利,用马克思的话说——表现了人向真正人的回归。总之,从文化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看,可以说,文化哲学就是对主体文化创造自由的确认与解答。
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这样一种价值诉求出发,我们看到了文化哲学研究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说来,文化哲学对整体性的关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呼唤有机和谐的世界文化时代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人类共同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应仅仅被物质和技术所充斥,而应该洋溢一种健康的文化精神。加拿大学者保罗·谢弗(D.Paul Schafer)在《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一书中指出,人类正在迎来一个“文化时代”而代之以即将过去的“经济时代”。文化时代到来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整体化转变、环境保护运动、人类需求的新认识、为平等的斗争、认同之必要性、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创造力的重视,以及文化作为世界上一股重要影响力的兴起。他强调:“这样一个时代的主要结果是,在其包括一切的结构中,文化和民族文化、整体论、人民、人道关怀、共享、利他主义、平等、自然资源保护、合作以及精神文明和环境保护,将获得高高的优先发展地位。这就有可能降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其他物种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把财富、收入、资源和机会更平等地分配给全世界所有的人民和国家;同时,这种时代还将把人道主义推向一个更加强大的地位,使地球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得到切合实际的、持续连贯的确立”[1] (P9)。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此起彼伏的战争冲突和技术对人文的肢解,我们的确没有理由拒绝这种对文化时代的呼唤。西方技术理性精神过于强调对立变动的一面,因而造成了工业社会阶段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分裂,进而带来了生态平衡的破坏,更加深了意识形态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之间的内在矛盾。因此,中国面向世界所提出的“和谐世界”新理念,是对这种文化时代所作出的准确判断。“和谐世界”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可以说是和谐文化的呼唤。它强调国家、地区、集团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在经济上强调互惠互利,共赢、共荣;在文化上鼓励文明的对话,主张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相互学习。这个理念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强调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和谐世界”理念与人类追求进步、发展的普遍愿望是相通的,呼唤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有机和谐为内在意蕴的新文化时代,对于维护人类精神平衡,造就一种以和谐、自由为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