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的问题及其当代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新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7)02-0010-06

      哲学对于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管理应是科学、哲学和艺术的“三位一体”。管理哲学就其本质特征和基本功能而言,乃是“对管理问题的哲学反思”。这种反思不仅仅在于“批判”,而且还在于积极的“建构”。在当今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主流的现代管理学日渐暴露出种种弊端的情况下,如何寻找出一套适应当代复杂易变环境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便成为当代管理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这种新的管理理念以自组织、非平衡、共同进化为其基本原理,并以非线性思维、整体性思维、过程思维以及权变观为其基本方法。

      一 管理哲学的本质特征及现实功能

      自然,像其他许多新兴学科一样,当今人们对管理哲学的认识,也是一个充满意见纷争的领地。不过,人们在这一点上的认识倒是较为一致的,那就是管理哲学处于管理学和哲学的交叉领域,属于一种部门哲学或者说专业哲学,就像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法哲学、科技哲学一样。然而,问题在于,对于管理哲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告诉人们管理哲学的定位问题,却没有告诉管理哲学的本质特征和现实功能。这正是目前学界在对管理哲学进行定义的过程中被普遍忽视了的一个问题。从国内研究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学者一般都侧重于回答“管理哲学是什么”(定位),而疏于对“管理哲学应该做什么”(功能)的探究;并且由于缺乏对当今管理实践和前沿管理理论的关注和反思,因而在研究上相对滞后于当代管理学的发展,等等。[1]

      而要说明管理哲学的本质特征和现实功能,我们需要从哲学本身谈起。按照当今的一般性解释:哲学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做出解答。目前流行的教科书也正是以这种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而对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做出区分的。具体而言,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而其他一些具体科学研究的只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些局部问题而已。其实,哲学与诸多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不同,并不是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的真正区别所在,它们之间更体现为一种研究层次上的不同。可以说,任何一种具体科学的研究中都存在哲学问题,哲学也深深渗透在了一切具体科学之中,它们相互贯通、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总体。而在这一知识总体中,哲学处于其深层地位,它所关注和指涉的是各种知识领域中的深层理念,如各种具体学科研究的出发点、前提假设和一些基本理论原则、信条和思维方式,等等。

      哲学作为对周围事物以及人自身进行深层认识的结果即人类的最高智慧,是经过“反思”的方式达到的。哲学家帕斯卡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人能够思想”。而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以对思想进行思想。这种对思想的反思就是所谓的哲学思考。如黑格尔所言:“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2] 因此,哲学就求其本质来说,就是一种反思。而怀疑和批判则构成了进行哲学反思的两种最为基本的态度和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哲学就是一种批判的意识。

      由哲学的这一基本特征和功能出发,我们便可更好地为管理哲学下定义。简言之,所谓管理哲学,就其本质特征和功能而言,乃是“对管理问题的哲学反思”,尤其是对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假设、文化与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的反思。有学者认为,“一个特定企业的管理人员,不管他们是否研究过他们所继承的哲学遗产,都会按照某种哲学观念来经营自己的企业”,[3] 因此,哲学对于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人们惯常的那种将管理学定位于“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做法,正好忽略了作为其理论基石的哲学层面的问题。其实,管理是一门科学。其应用又是一种艺术,而管理思维、管理文化等正是贯通其间的主线。因此,从更全面的意义上讲,管理应是科学、哲学和艺术的“三位一体”。

      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们都对管理进行过广泛的思考,所探讨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管理学科体系中的方方面面,并尤以哲理与艺术见长。无论是儒、道、墨,还是法、兵、纵横各家,都为人类贡献了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极为宝贵的管理智慧。只不过在哲理与艺术之间,它们的侧重点略有不同而已。而与之相比,现代西方管理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科学和技术层面,而缺乏对管理哲学的探讨。尤其在英、美等国,对数字和事实的过分迷恋,产生了诸多繁琐的、令人生畏的模型和符号。这种对管理的“科学”方面的过多强调,导致了管理实践的机械化;管理者尽管能够运用诸如结构改组、财务重整、人事更换等手段来解决这些危机中的个别问题,但是,诸如企业的使命、经营理念、用人和企业持续发展等根本问题很难用这种科学手段加以解决。显然,“如果我们能认识到,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n位的分析是一种虽然细致却无用的结果,那么就不需要在做出决定之前非得把数字当做情感上的安全港,而必须学会利用自己和其他人的创意增加价值;如果我们必须让组织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那么就必须改进我们的方法”。[4] 因此,当今管理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迫切需要反思的时代。当然,我们也看到,在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新兴理论中,也存在着诸多对这种机械管理模式的反叛,如哈默等人所倡导的“流程革命”,阿格瑞思的行为远景理论,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初步应用,以及对关系营销、T型管理、不确定性管理、混沌管理、整体管理、柔性战略、动态竞争优势的研究等。即便如此,从当今的管理学研究的总体现状来看,人们或普遍热衷于数学建模,或囿于经验而使案例分析法大行其道,依然缺乏对现代管理学的全面而深刻的揭示,从而使得对现行管理理论的哲学反思成为当今管理研究中极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