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2007)01-0070-02 2006年11月25~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日本的日本哲学会共同主办,浙江树人大学东亚研究所承办,杭州师范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中华日本哲学会协办的“中日哲学论坛”在浙江树人大学召开。来自中国、日本的8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的主题为“21世纪的哲学课题——从东亚的问题与视点出发”,分设两个子论题:一是“全球化的哲学意义”;二是“环境、生命、共生的哲学考察”。 第一部分,关于全球化的哲学意义,与会学者围绕21世纪哲学何为、哲学何以可能,全球化背景下的东西方文化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哲学新课题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关于21世纪哲学所面临的困境。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的日本哲学会会长野家启一认为,21世纪哲学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在于如何应对“自然主义”或者说“操作的自然主义”带给哲学的危机。他提出,只有在全球视阈上,才可以使民族国家的概念相对化,使“作为关系的生命”的人类整体得到关注,这是全球化的积极意义所在。日本关东学院教授杉田正树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哲学何为”的问题。他认为哲学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也就是“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和“阐明事物本质”。全球化背景下的主要问题为基于资本主义的市场主义所带来的环境、贫困和精神问题,这是哲学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而追求本质则赋予了哲学高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地位。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鹿岛彻讨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哲学应该如何的问题。他通过反思哲学在东方被“制度化”所带来的学院化、边缘化过程,认为全球化可能结束哲学因制度化而脱离现实的历史,使哲学在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回到哲学的本意——“爱智”和“追问”,这是全球化可能带给哲学的积极意义。 第二,关于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树人在基调报告中讨论了西方哲学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以及东方哲学资源对拯救这一危机的可能性问题。他认为人类的最高价值是“可以更替,而不可以没有。”而中国道家思想中提出的“道通为一”可以替代西方已经失落了的最高价值,为拯救西方的精神危机起到重要作用。卞崇道以日本的西由几多郎哲学为例论证了东西方宗教以至哲学会通的可能。他认为西田哲学宗教思想的特点在于从更加根本的层次把握了宗教的本质,对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宗教的对话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西田哲学在基督教的传统概念与佛教的概念之间实现了会通,这有助于东西方宗教从各自的立场上批评性地理解对方的宗教,同时这也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一个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 第三,全球化带来的哲学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谢地坤教授认为,面对全球化的均势,中国哲学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未来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哲学是在西方哲学的模式下建立起来的,这样的哲学体系过分强调哲学的学院性和专业化,这与中国传统哲学“知行合一”、“性命双修”的主张是不一致的;也正是在西学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当代哲学过分强调了哲学的普遍性和超越性,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严重不足,导致了哲学被边缘化的危机。所以他提出当代中国哲学要在吸收西方哲学成果的同时从传统哲学中提炼出中国哲学特有的概念和问题,形成当代中国哲学的话语系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哲学。李海春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中国哲学在全球化的实践中呈现了曲高和寡的局面,这不表示中国哲学已经过时,也不能说明中国哲学“过于高妙”,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哲学对现实的把握能力在下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只能依靠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林美茂讨论了日本当前为适应全球化时代而正在兴起的“公共哲学”问题。他认为,为防止当前在公共哲学的研究中重新落入西方哲学传统思维模式的危险,应当深入挖掘东方思维固有的价值,探索适合于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冯雷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空间概念的变化,认为自全球化以来,人类生存的空间概念确实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空间的变化已经是每个人所面对的现实。每一个主体作为一个结点,可以自由、迅速、多方向地结成网络展开行动,这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空间概念,为人类的未来生活提供了更多种可能。 第二部分,关于“哲学视野中的生命、环境、共生”的问题,与会者以共生思想为基础对环境和生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于环境哲学。桑子雄友提出,所谓“环境问题”并不是指环境自身的问题,而是指人类在环境中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他认为政府的环境措施必须要根据有关法律,通过政府工作者与有关系的居民展开充分、集中的对话并充分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进而形成有关环境措施的建议书。王守华讨论了日本神道思想对保护国内环境的影响。他通过对日本神道“千古不入斧”的“镇守之森”的神体山信仰、自然环境神信仰等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神道在日本起到了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原因与神道的自然观有关。 关于生命伦理学问题。高田纯对环境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进行尝试性的结合,他对人类中心论和环境中心论的方法持批判的态度,提出了在环境伦理学上各种自然存在者在整个自然中要与各个阶段相适应的观点。